第(2/3)頁 若在諸侯準備就緒之前,主動奪取膠東,那么齊國必然從齊西南濟水地區(qū)支援膠東,防衛(wèi)臨淄,意圖驅趕墨家到沂蒙山區(qū)。 齊國主力一走,韓魏門戶大開,區(qū)區(qū)衛(wèi)國不值一提,韓國便不會出兵南陽,而是會選擇守衛(wèi)東線的鄭地,以防止墨家趁著調動了齊軍主力離開后猛攻中原地區(qū)。 韓國不攻南陽,秦國以一己之力沒有能力下南陽,秦國現(xiàn)在啃不動墨家的駐楚軍團,而且沒有韓國出兵掩護側翼,六指就算放棄丹陽,秦軍都不敢追怕被在南陽切斷后路包了餃子;有韓國掩護,秦軍若攻下丹陽才敢猛攻入南陽。 若是準備好了,諸侯兵分兩路,集中兵力,便可以主動進攻。 若是墨家提早準備,反倒容易被諸侯改變策略。 唯獨諸侯馬上要準備好進攻的時候,墨家卻忽然反守為攻,先發(fā)制人,恰恰最能壞掉諸侯的計劃。 如此一來,諸侯就只能兵分三路。 一旦兵分三路,則哪一路都沒有主動進攻的能力。 韓國沒有獨自攻下宋地的能力、齊國也沒有獨自攻下莒、沂山的能力。 當然,這種局面,此時墨家的兵力如果想繼續(xù)進攻其實也不容易,所以才有了攻膠東而不守的戰(zhàn)略思路。 諸侯兵分三路的情況下,墨家的野戰(zhàn)兵力無論攻哪一方,也都會露出側翼。 南陽太遠,所以泗上的野戰(zhàn)軍團能選擇的進攻方向不多。 若是齊軍回撤膠東,那么想要殲滅齊國的野戰(zhàn)主力,只靠那兩個師的兵力是不夠的,這就得調集主力。 而一旦調集主力越過沂蒙山,韓國就可能攻入宋地。 反過來攻韓也是一樣。 但主動權在墨家手中。 齊國并不知道墨家有了攻膠東而不守的策略,所以齊國不得不調兵回去,畢竟不能賭墨家不敢攻臨淄,而臨淄若是攻下齊國就完了大半。 韓國也不敢賭墨家是不是不放棄膠東,萬一齊國大軍回撤,墨家就放棄膠東,縮回莒城,依托沂蒙山抵抗,那么韓國就可能被墨家進攻,所以韓國也只能放棄下南陽的打算。 戰(zhàn)爭的主動權很重要,因為被動的一方不能確定主動的一方到底想干什么,尤其是原本主動卻因為對方變手而忽然被動的局面下,更是如此。 一開始墨家制定的放棄商丘誘敵深入反包圍的戰(zhàn)略,是出于一種弱勢局面下盡可能將內線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的想法。 但是江漢、南陽、淮西地區(qū)的基層統(tǒng)治比預想的要順利這件事,改變了強弱對比。 最多再有一年的時間,墨家就能再拉出一個淮西兵為主的野戰(zhàn)軍團。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