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當再度轉為橫隊后,旁邊的第五連也已經完成了變陣,雙方互為參照,開始向前快跑。 抵達固定位置后,第一小隊停下,在軍官的鎖的控制下,再度將橫隊轉為縱隊,然后按照固定的批次抵達制定的位置后,再以司馬長為軸轉為橫隊。 這樣一來,六個連隊就可以完成整隊轉向,同時各個連隊司馬長的位置依舊是在連隊的中部以維持陣型,側面依舊是下士和墨家老兵。 而作為士兵,則根本不需要知道什么大戰術上的四十五度轉向包抄,只需要聽得懂停步、跟隨、左轉、右轉、轉彎之類的分解命令。 十幾個或者二十幾個分解命令,由士官作為核心執行,從而達成陣型不亂整隊變陣的效果。 這種變陣的效果,就是戰斗力的體現,也是為什么庶俘羋這樣的從趙地回來的騎兵軍官一定要進入軍校重新習的緣故,更是這些騎術都很不錯的騎兵為什么總不如那些紀律性更強的武騎士寶貝的根本原因。 論騎術,這些輕騎不比那些武騎士差;論拼殺,一對一誰也占不到便宜。 所差的,就是變陣的速度、行進的紀律、軍官的比例、以及對命令執行反饋的時間。 雖然比不上紀律性更強的武騎士,但是吊打聯軍騎兵并不成問題。 聯軍騎兵沒有辦法做出整隊轉向的動作,也就意味著他們一旦轉向就會出現空隙和混亂,而單獨的騎手無法對抗整隊沖擊的騎兵的。 陣型和軍官的配置,又使得泗上的騎兵可以始終維持著陣型,除非兩翼的下士墨者都死光了,才有可能出現陣型散亂難以再度集結的情況。 前后配置的連長和連代表,也能夠在混亂中快速整隊,以自己為中心、下士司馬長墨者為核心,迅速重整陣型。 在戰場上,庶俘羋這樣的師或者旅級軍官,要做的只是下達操典上可以做到的命令,然后選擇中央突破口而已。 維系這些騎兵戰斗力的,是訓練和基層軍官。 這一次庶俘羋的第一波沖擊,就是一個標準的側翼四十五度整隊變向包抄的戰術。 泗上的武騎士師可以在六百步左右的時候就發動沖鋒,還能夠維持相對可靠的陣型。 而這些輕騎,只能在二百步左右的時候才能夠快速沖鋒,再遠一點陣型就會亂。 兩千余騎兵的第一波沖擊,遠比聯軍騎兵的沖擊要震撼,因為紀律性保證的陣型,使得兩千騎兵的氣勢遠勝四五千騎兵。 第一波騎兵慢步跑到大約五百步的時候,庶俘羋下令側翼轉向,號手鼓動號角,傳遞消息,側翼的旅帥居中指揮,各個連隊的連長下達著各自連隊的分解命令,在距離敵軍大約三百步的時候,側翼已經在完全整隊的情況下調整了方向。 二百步左右的時候,庶俘羋揮舞著鐵劍,身邊的號手吹響了沖鋒的號角。 前排的騎兵夾著木矛,跟隨著兩翼的下士,開始加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