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張漢卿對于第一師團圍而殲之的主意,最早招到了不下半數軍官的反對的。 在涉及到具體的軍事,張漢卿一貫的作風是尊重一線軍官、尊重指揮官的權威,他才不會犯歷史上某位蔣姓領導亂插手導致部下無所適從的情況,做上司就要有上司的覺悟。 包括戢翼翹都認為以日軍彪悍的戰斗力,不能逼其死拼。 圍三闕一,是孫武在《孫子兵法》中列舉的用兵打仗八條原則之一,強調包圍敵人時要虛留缺口。否則,如果四面合圍,就可能促使敵軍指揮官下定決心拼個魚死網破的決心,即使勝利的代價也會很大。 相反,如果故意留一個缺口,就可能使敵軍指揮官在逃跑和死戰之間搖擺不定,同時也使得敵軍士兵斗志渙散。這樣,圍攻方將有機會用較少的犧牲來完成打敗敵人的目的。 但張漢卿認為這個說法在平常是合理的,但是在這個時候就不行了。 單純的擊敗這一支軍隊沒有很大的意義,難道籌劃了良久、傾全國之力聚集的坦克部隊就是為了保證勝利的嗎?以人民軍的實力,在任何一個方向發起突破都會有極大的戰果,而不必非要坦克部隊來助攻。 在西方列強的“調停”下,中日雙方也都有心中止戰爭,在可預計的時間里,雙方息戰是大勢,只是張漢卿心頭的一股怨氣沒有消除。 王猛烈士和他的六百多名死難的戰友的仇未報! 戰爭打到現在,前后殲滅日軍也超過十好幾萬人了,人民軍自己的損失也超過對方的半數。這里有人民軍是攻方的原因,也有日軍訓練和頑強是絕大多數人民軍所未料導致的戰術失利。 戰場上的輸贏生死不需要記恨,完全在戰后“一笑泯恩仇”,畢竟軍事要服從于政治的需要。可是那種無恥的、殘忍的、為幾乎所有的文明國家都唾棄的殺傷員行為讓張漢卿覺得打敗日軍只是勝利了一小步,把它打痛打怕打得叫起來才是真的為國人出了口氣。 雖然在戰略上中國從此由被動轉為主動是一大進步。 都以為他先前在大連對第一師團開出的“死亡令”只是一種即席的憤怒,卻不知道張漢卿一直在盯著第一師團,一直在準備踐行他當初的承諾。“中國人說話是算話的”,這是他想對全世界宣告的,也準備從日本人身上開始體現。 誠然,用圍三闕一的辦法痛打日軍第一師團是完全可行的,對人民軍的損失也最小,但是張漢卿還是寧愿用己方更大的傷亡來換取包圍圈中的第一師團全軍覆沒!這既是一種承諾,也是一種示威:我說的,我做到,我贏了。 這樣的勝利對日本政|府、日本軍隊的震動會是最大的,將讓他們夢里也怕,也將會在戰后知道傾聽中國政府的聲音。 在他的堅持下,朝司從大局出發執行了他的計劃,但還是準備用蠶食的辦法以減少進攻時的損失,原本的計劃是用三天。可是風云突變,這個時間要立即提前并立即縮短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