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有位大娘摸起一把大米看了看,說道: “小伙子,這些大米真的不要糧票?” “是啊大娘,這是我們家自己種的,家里急需用錢所以才拿出來賣的,這可都是今年的新米。” 幾個老人評頭論足了一翻,表示對大米質(zhì)量的認同。 越州自古是魚米之鄉(xiāng),大米質(zhì)量肯定是最好的。 另一個大媽問道:“小伙子,這大米多少一斤。” “4角一斤。” “啥?4角一斤,好貴哦,供銷社里上等大米也就1角9分一斤。“ 陳夏笑著說:“可是供銷社里的大米要糧票,現(xiàn)在1斤糧票拿出去交易,可起碼要2斤大米吧,大家算算,這一來一去,我這里4毛錢一斤,反而更便宜,而且想買多少買多少,全家都能吃飽飯。” 老頭老太們一陣輕笑,是啊,現(xiàn)在大家其實都吃得不是很飽,尤其有些家庭還要去救濟一些窮親戚。 而且比起錢來,最缺的還是糧票,這年頭有錢沒糧票,照樣買不到糧食。 很多人要出差,或者送親戚救急,都會悄悄去黑市換糧票。 地方糧票便宜點,如果是全國糧票那就貴了,一斤糧票最貴的時候可以賣三、四元錢。 剛剛陳夏說得還算保守,黑市上兩斤大米可不夠換一斤糧票的。 城市小市民多精明,算盤都不要太精哦,一分兩分都不能差。 所以盡管陳夏的大米要價挺高,4毛錢一斤,10斤大米也就4元錢,但10斤大米或許完全可以填補這個月家中口糧的缺口。 這個年代大家普遍缺少油水,也導致飯量大增,換了2020年,一個大男人一天也吃不完半斤大米。 可是在1980年,一個大男人一天吃個兩斤大米都在話下。 要知道城市不比農(nóng)村,農(nóng)民沒大米飯吃,可以吃番薯、芋艿,甚至是野菜之類,而城里人的糧食來源單一,完全信賴供銷社和國營副食品店。 買什么都要糧票、購糧證,這是絕大多數(shù)城里人的苦腦所在。 陳夏就像及時雨一般出現(xiàn),生意馬上開張。 一位大媽果斷出手,掏出4元錢買走了10斤大米。 緊接著第二位大爺也出手了,買走了10斤大米。 等第三位大媽出手買走剩下的大米后,還沒買到的大媽大爺們不干了。 “哎哎,怎么回事,我才回家去拿錢,怎么就賣完了?” “小伙子,你還有沒有大米?我家實在不夠吃,小孫子天天餓得哇哇大哭呀。”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拉著陳夏不肯走,這也正中陳夏下懷, “大家別急,大米我還有一些,但也不太多,如果大家需要購買,等我一下去拿出來。” 說完陳夏在大家不解和期待的眼神中走到了不遠處的一個弄堂,看看左右無人,鉆進那個墻洞。 再出來的時候背著一袋100斤的大米。 當看到陳夏背著大米出來,人群中響起了一片掌聲,一轉(zhuǎn)眼,100斤大米又銷售一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