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與此同時,后方的衛青也帶兵殺至。 那殘余的秦軍,眼見己軍主帥已經陣亡,加上三面齊軍的包夾之勢。 一個個不是死在齊軍的鐵蹄之下,就是丟掉了手中的兵器,跪地向齊軍哀嚎乞饒。 這場北方兵團的決戰,終于以秦軍的戰敗告終。 ...... 而在北方開戰的這一個月時間里。 中部和南部,以及東部戰場上,都各自發生了一場足以改變天下形勢的大戰。 且先看東部的跨海之戰。 ...... 在高銘開國稱帝的后幾天里,一封來自海上高麗的急信,打破了這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局面。 這封信是劉備親手所寫。 劉備那日自青州逃到高麗后,也沒閑著躺平,而是先擊潰了當地的土著,統一各部。 然后他自立為漢王,發展農事生息,韜光養晦,只等中原異變,就準備一舉殺回中原,再圖霸業。 但在半個月前,高麗看似穩定的政局,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倭國的局勢發生了變化。 當年卑彌呼女王退回倭國后,她賴以為支柱的神威,受到了廣大倭人的質疑。 加之作為使者的織田進義慘死在大齊境內,其族弟織田信長,煽動民眾情緒,直接推翻了卑彌呼的神權統治。 將卑彌呼及其一幫班底,全部趕盡殺絕。 在織田進義的霸權統治下,倭國實力得到了飛速發展,便將目光投放到了毗鄰的朝鮮半島,也即劉備治下的高麗。 織田進義想借高麗為跳板,進攻華夏之地,于是他聯絡了被驅趕至塞外的司馬懿和努爾哈赤,以及高麗的劉備勢力。 司馬懿和努爾哈赤對于織田進義進犯華夏的計劃,表示欣然同意,但當倭國使者來到高麗想要聯合劉備時,卻遭到了劉備的強烈抵觸。 泱泱華夏,豈容外族染指。 劉備對其三人的戰略,表示強烈反對。 三方勢力見劉備不從,便同時出兵攻打高麗,想要先拿下高麗,再一口氣打進幽州,進犯中原。 劉備麾下不過三萬人馬,如何敵得過異族聯軍的八萬兵馬。 于是乎,劉備無奈之下便只能派遣法正,跨海來到帝都金陵,覲見高銘,希望能得到大齊的相助。 而劉備在信上所寫的內容,正是如今高麗處于水深火熱的境地,劉備愿意向大齊稱臣,但懇請高銘出兵解高麗之危,保他邊境安寧。 高銘見過法正以及劉備的急信后,念在劉備的氣節和倭人的可恨上,當即命鎮東將軍戚繼光,以及八驃騎之一的林沖,兩人組建起五萬援軍,前往支援身困高麗的劉備。 在派處征東軍團的七日后,戚繼光、林沖等人終于在高麗登陸。 此時高麗已經淪陷了大半,只剩西部帶方及幾座附屬城池。 劉備一面命李信和張飛,各自抵御北面的匈奴兵及南面的倭寇,自己則親自來岸邊迎接戚繼光統帥的援軍。 高銘不計前嫌的派兵援助,在望見“齊”字戰旗的瞬間,劉備在海邊渡口,幾乎就要哭成了一個淚人。 于是乎,劉備將手中的兵權全部都交由鎮東將軍戚繼光,期望他能救高麗于水火之中。 戚繼光領兵入駐城池,現在劉備的介紹下,大致了解了眼下的局勢情況。 北面有匈奴兵五萬,南面倭寇三萬,同時進犯高麗。 戚繼光在了解完形勢之后,當即做出自己的戰略布局。 北面派李信和張飛,領兵五萬,抵御匈奴騎兵來犯。 在交接軍令的同時,戚繼光又跟李信交代了一些交兵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李信聽后,只覺茅塞頓開,謝過戚繼光之后,便立刻與張飛領著五萬兵馬,北上與匈奴交兵。 至于南面的三萬倭寇,戚繼光則是親自領兵迎擊,不過在前線戰場,他就只帶了七千兵馬。 而且,他還令剩下的兩萬多兵馬,連夜建造跨海戰船,并不直接參與南面大戰。 劉備看見這番操作,不解戚繼光為何不將三萬將士,全數投入南面戰場,以增加己軍的勝算。 戚繼光卻只是淺笑,胸有成竹道:“區區倭寇何懼哉,且看我如何滅此犯境異族!” (未完待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