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上郡。 在東漢屬并州刺史部,位置相當于后世的延安,秦直道從咸陽一路往北,經高奴、上郡之后,徑直通向河套的九原郡。 鮮卑人占據上郡,就是給河套的牧場加上了一把鎖,新漢想要收復河套,就必須先拿下上郡,而一旦上郡失守,黃河幾字灣處的牧場就隨時處于漢軍的兵鋒之下。 趙廣在抵達高奴之后,即與傅僉多次商討北線戰事的變化,在東線已經基本無憂的情況下,關中當前的主要威脅已經轉為了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相比鮮卑部落,新漢的優勢在于兵銳甲利,在于戰陣諳熟。劣勢在于缺少戰馬,驍騎營的規模不到千余騎,始終無法成為新漢軍中的一支利劍。 鮮卑三大部落,現在拓跋沙漠汗所部位置最南,段氏部落次之,慕容部落則已經在回撤的路上,趙廣決定好好的打一場殲滅戰。 十二月中旬。 駐守高奴的傅僉軍駐地突然來了一個不速之路,聲言是拓跋力微之子拓跋悉祿派來的使者,要與新漢的驃騎大將軍趙廣會面,商議重要事情。 傅僉將信將疑,正好這時趙廣抵達高奴,遂將鮮卑索頭部落來人的情況告知,趙廣聞聽鮮卑部落中有人要見他,倒是十分的感興趣。 鮮卑這個民族在歷史上對北中國的影響力甚大,他們在五胡十六國之后建立了北魏、北周和北齊,就連最為強盛的隋唐王朝,也是在鮮卑人建立的國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面對這樣一個蓬勃走向興盛的民族,趙廣覺得自己需要了解的更多,也需要學會用更多的方法來與鮮卑這樣的草原游牧民族打交道。 拓跋悉祿派來的使者是個漢人,名叫衛操,字德元,年約三旬,他在魏國未亡之前,就被朝廷派去鮮卑族擔任輔相,也就是協助鮮卑頭人處理日常事務,這也是當時曹魏征服和同化周邊民族的一種形式。 衛操是代地人,自小就在漢胡雜居之地長大,對漢胡矛盾知之甚深,在趙廣問及為何選擇關中的新漢,而不是洛陽的晉國時,衛操的回答讓趙廣感到了被這個時代的精英肯定的欣喜。 “將軍于國家危亡之際奮起,屢戰屢勝,所向披靡,諸胡為之驚懼,世人為之驚嘆,操若是不投新漢,豈不是有眼無珠。” 衛操這一句回答,讓趙廣聽了有一種后世被狂拍馬屁后的飄飄然快感,衛操說的真是太好了,這二年多來,趙廣覺得自己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牙門將,也就是蜀漢的低級軍官,職務低,斷后任務難度大,唯有一次次的拼命才能闖出一條生路,而在稍稍有了一點戰績后,又受到皇帝劉禪的敵視、內部不同派系的打壓,要不是他有穿越的系統福利,只怕早就成了哪處荒野里的枯骨了。 趙廣被衛操一番說辭游說的心動,遂又詢問起了匈奴、烏桓等諸胡的情況,衛操每有詢問都能一一答來,甚至于史書上不曾記載的諸多細節,也能解惑答疑,讓趙廣一時驚為天人。 欣喜之下,趙廣急忙向衛操發出邀請,希望他能來到關中,擔任負責胡虜方面事務的征虜校尉,衛操搖頭大笑,直言要先送趙廣一份大禮,然后再風光入新漢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