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卷二-《史記》


    第(3/3)頁

    孝惠帝元年,廢除了為諸侯國設立相國一職的法令,改封曹參為齊國丞相。曹參當齊國丞相的時候,齊國有七十座城邑。當時天下剛剛太平,悼惠王年齡尚小,曹參把齊國的長老、讀書人全都召來,詢問他們安撫百姓的辦法,但齊國原有的那些數以百計的讀書人,眾說紛紜,曹參不知該如何定奪。他聽說膠西有一位叫蓋公的人,精通黃老學說,就派人用厚禮去把他請來。曹參見到蓋公后,蓋公對他說,治理國家貴在清凈無為,百姓們自然就安定了。以此類推,詳細而具體地講述了這方面的道理。于是曹參讓出了自己辦公的正堂,給蓋公住。此后,曹參治理國家的方針都是采用黃老的學說,所以他在齊國做了九年的丞相,齊國百姓安居樂業,大家都稱贊他是一位賢明的丞相。

    惠帝二年,蕭何去世。曹參聽說這個消息后,就對他的門客說:“趕緊整理行裝,我將要入朝當相國了。”不久之后,朝廷果然派人來召曹參入朝。曹參離開齊國時,囑咐接替他的齊國丞相:“要保留齊國的訴訟獄和交易市,要慎重對待,不要輕易干涉。”后任丞相說:“難道這件事比治理國家更重要嗎?”曹參說:“不能這樣說。獄市這些行為,能使善惡并容,如果您對其嚴加干涉,那壞人要去哪里容身呢?因此我把這件事放在前面說。”

    當初曹參貧賤的時候,跟蕭何的關系很好;等到他們各自做了將軍和相國的時候,便有了隔閡。到蕭何臨終的時候,蕭何推薦的賢臣只有曹參一個。曹參接替蕭何做了相國,治理朝政沒有任何變更,一切遵循蕭何當初制定的法度。曹參從各郡和各諸侯國中選出一些不善于文辭的厚道人,立即將他們召來,任命為丞相史。對那些苛求言辭上的細微末節,一味只想追求名譽的人,就把他們斥退攆走。曹參自己日夜痛飲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以及賓客們,見曹參不理政事,紛紛前來拜訪,有言相勸。可是這些客人一到,曹參就立即拿出美酒來給他們喝,過了一會兒稍有空隙時,有的人想開口說些什么,曹參又請他們喝酒,直到酒醉后離去,這些人始終沒有開口勸諫的機會,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蕭相國住宅的后園靠近一些官吏的住所,這些官吏的住所里整天傳來醉酒歌唱、大呼小叫的聲音。曹參的隨從官員們非常厭惡這些人,但對此又無可奈何,于是就請曹參到后園游玩,曹參也聽到那些官吏們醉酒高歌、大呼小叫的聲音,隨從官員們希望相國對他們的行為加以制止。不過曹參反而叫人取來美酒,擺好座位痛飲起來,也高歌喊叫,與那些官吏們應和。

    曹參看到別人有微小的過失,總是一味隱瞞遮蓋,因此相國府中一直平安無事。

    曹參的兒子曹窋做了中大夫。孝惠帝責怪曹相國不理政事,皇上覺得,“相國難道是看不起我嗎”,于是對曹窋說:“你回家后,私下隨便問問你父親:‘高帝剛剛去世,皇上又很年輕,您身為相國,每天喝酒,沒有任何事情向皇上奏請,怎么去為天下大事擔憂呢?’但不要說這些話是我讓你說的。”曹窋休假回家,閑暇時抽空侍奉父親的時候,把惠帝告訴他的話變成自己的話來規勸曹參。曹參聽了之后大怒,打了曹窋二百鞭,對他說:“趕快回宮侍奉皇上去,天下大事不是你應當說的。”等到上朝的時候,惠帝責備曹參道:“為什么要懲罰曹窋?是我讓他去規勸您的。”曹參摘下帽子謝罪道:“請陛下您仔細考慮一下,您與高帝誰更圣明英武?”惠帝說:“我怎么敢與先帝相比呢!”曹參說:“那陛下您覺得我與蕭何誰更賢能?”惠帝說:“您好像不及蕭何。”曹參說:“陛下您說得很對。高帝與蕭何使天下平定了,法令已經制定得非常明確了,如今陛下您垂衣拱手,我等臣下各自謹守職責,遵循已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它,不就行了嗎?”惠帝說:“好吧。您回去休息吧!”

    曹參當漢相國前后有三年的時間。他去世之后,謚號為懿侯。曹參之子曹窋繼承了侯位。百姓們是這樣歌頌曹參的事跡的:“蕭何制定法令,明確得如同在地上畫一;曹參接替蕭何做相國,遵守蕭何制定的法度而沒有改變。在他那清凈無為的做法下,百姓安寧不亂歸于一統。”

    平陽侯曹窋,在呂后執政時擔任御史大夫。孝文帝即位后,免去御史大夫一職,仍為侯。曹窋做了二十九年的侯后去世,謚號為靜侯。曹窋的兒子曹奇繼承侯位,做了七年的侯后去世,謚號為簡侯。曹奇的兒子曹時繼承侯位。曹時娶了平陽公主,兒子為曹襄。曹時得了惡病,回到封國,他做了二十三年的侯后去世,謚號為夷侯。曹時的兒子曹襄繼承侯位。曹襄娶了衛長公主,兒子為曹宗。曹襄做了十六年的侯后去世,謚號為共侯。曹襄的兒子曹宗繼承侯位。征和二年時,曹宗因被武帝的太子發動兵變一事牽連,獲罪而死,封國被廢。

    太史公說:相國曹參之所以立了這么多的戰功,其實是他與淮陰侯韓信共事的緣故。等到韓信被消滅之后,成就戰功的列侯中,只有曹參據有其名。曹參作為漢相國,極力主張清凈無為的做法,這完全符合道家的學說。百姓擺脫了秦朝的嚴苛統治以后,曹參無為而治,給了他們休養生息的時機,因此天下人都在稱頌他的美德。

    留侯世家

    留侯張良,他的祖先是韓國人。祖父張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國。父親張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國。悼惠王二十三年,張平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后二十年,秦國把韓國滅了。張良當時年紀還小,沒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后,張良家中有三百名奴仆,張良的弟弟死了都沒有以禮厚葬,而是用全部的財產買通勇士去刺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由于他的祖父、父親當過五代韓相國的緣故。

    張良曾在淮陽學習禮法。去東方拜見了倉海君。他找到一位大力士,為他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秦始皇去東方巡游,張良與大力士埋伏在一個叫博浪沙的地方襲擊秦始皇,結果誤中了副車。始皇大怒,在全國范圍內非常急迫地搜捕刺客,就是由于張良的緣故。于是張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了起來。

    張良曾在閑暇時從容地在下邳橋上徜徉,有一個穿著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甩到橋下,回過頭來看著張良說:“小子,下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但見他是老年人,就勉強忍住怒火,下橋去把鞋子撿起來了。老人說:“給我穿上鞋!”張良心想既然已經幫他把鞋撿上來了,就順便跪著替他穿上鞋吧。老人把腳伸出來讓張良給他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特別驚訝,看著老人的身影離去。老人走出去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子可以教導教導。五天以后天剛剛亮的時候,與我在這里會面。”張良覺得這件事非常奇怪,就跪下來對老人說:“好。”五天后的拂曉,張良來到那里。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對他說:“與老年人約會,反而晚到,這是為什么呢?”老人離去,并對張良說:“五天以后再早一點來會面。”五天后聽到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到了那里,又生氣地對張良說:“你又來晚了,這是為什么?”老人離開時又說:“五天后再早一點兒來。”五天后,張良不到半夜就起來去那里了。不到一會兒,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道:“應當像這樣才行。”老人拿出一部書,對張良說:“讀完這部書就可以當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后你就會發跡的。十三年后你小子到濟北來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這番話后老人便走了,沒有留下別的話,從此張良也沒有再見到這位老人。天亮時一看老人送的這部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感到這部書非同尋常,時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的時候常常行俠仗義。項伯曾經在殺人之后跟隨張良躲起來。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事反秦,張良也召集了一百多個年輕人準備起事。這時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在留縣駐扎。張良打算前去追隨他,結果在半道上遇見了沛公。沛公率領著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土地,張良便跟隨了沛公。沛公任命張良為廄將。張良多次憑著《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非常賞識他,經常采用他的計策。張良對別人講兵法,別人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的才智大概是天授予他的。”從此之后就一直追隨著他了。

    于是漢王得到了漢中地區。漢王去了封國,張良將他送到褒中,漢王打發張良返回韓國。張良便趁機勸告漢王說:“大王為何不燒斷所過的棧道,向天下人表示您不再東回的決心,以此來穩住項王的心。”漢王于是便讓張良回韓國。漢王在前行過程中,燒斷了所過的棧道。

    張良到了韓國后,由于張良跟隨漢王的緣故,項王不派韓王到封國去,而是讓他跟隨自己東去。張良勸說項王道:“漢王已經燒斷了棧道,沒有返回的意思了。”張良便將齊王田榮反叛的事上書報告給項王。從此項王不再擔憂西邊的漢王,而是起兵北上攻打齊國。

    項王終究不肯派韓王回韓國,于是把他改封為侯,后來又在彭城殺了他。張良逃跑,抄小路回到漢王那里,這時漢王也已經平定三秦了。又封張良為成信侯,跟著漢王東征楚國。到了彭城后,漢軍戰敗而西歸。行軍到下邑,漢王下馬后倚著馬鞍問道:“我打算把函谷關以東的一些地方作為封賞之地,誰能夠和我一起建功立業呢?”張良進言:“九江王黥布是楚王的猛將,但與項王有嫌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在梁地反叛。這兩個人當即就可以利用。而漢王的將領中,唯有韓信一人可以托付大事,能獨當一面。如果要把這些地方送出去,就送給黥布、彭越以及韓信這三個人,那么就可以打敗楚軍了。”于是漢王派隨何游說九江王黥布,又派人游說彭越。等到魏王豹背叛漢王,漢王派韓信率兵平叛,并順勢攻占了燕、代、齊、趙等國。而最終擊潰楚國大軍,果然就是靠這三個人的力量。

    張良體弱多病,從未單獨帶兵作戰,他一直作為出謀劃策的大臣,時時跟從著漢王。

    漢六年正月,高帝為功臣封賞。張良不曾立下戰功,高帝說:“在營帳之中出謀劃策,在千里之外決定勝負,這便是子房的功勞。你自己在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吧。”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陛下在留縣會合,這是上天將我交給了陛下。陛下您采用了我的計謀,僥幸的是這些計謀經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縣就心滿意足了,不敢承受三萬戶。”于是皇上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人一同受封。

    留侯天生體弱多病,便修煉道引之術,他不食五谷,閉門不出達一年多。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與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許多大臣進諫勸阻,都無法改變高帝堅決的想法。呂后感到非常驚恐,不知道該怎么辦。有人給呂后獻策:“留侯善于出謀劃策,皇上非常信任他。”呂后就派建成侯呂澤威脅留侯道:“您一直做皇上的謀臣,如今皇上打算換太子,您怎么能安心地枕著高枕睡大覺呢?”留侯說:“當初皇上多次處于危急之中,僥幸采用了我的計謀得以脫險。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愛如意而想更換太子,這是至親骨肉之間的事,即便有一百多個像我這樣的人進諫,又能有什么益處呢。”呂澤竭力要挾道:“請您一定為我出個主意。”留侯說:“此事是很難用口舌來進諫的。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全天下有四個人。這四個人都已經老了,覺得皇上對人傲慢無禮,所以逃走了躲在山中,他們守著道義不肯做漢朝的大臣。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位老人。現在您若能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給他們寫一封信,措辭要謙恭,再派能言善道的人駕著安車懇切地去請他們出山,他們應當會來。他們來了以后,要把他們當成貴賓,讓他們時常入朝,讓皇上見到他們,那么皇上一定會感到驚奇并詢問他們。一問他們,皇上便知道這四位老人是賢者,那么這對太子就是一種幫助。”于是呂后讓呂澤派人獻上太子的書信,用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迎請這四位老人。四位老人來了,就作為貴賓住在建成侯的府中。

    漢十二年,高祖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歸來,病勢更為沉重,越發想要更換太子。留侯勸諫,高祖也不聽,因此留侯就托病不再打理政事。叔孫太傅引證古今之事對皇上進行勸說,死命爭取要保住太子。皇上假裝答應了他,但還是想換太子。等到皇上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席,太子在一旁侍侯。那四位老人跟著太子,他們都有八十多歲,須眉皓白,衣帽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很奇怪,便問道:“他們是做什么的?”四個人上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于是皇上大驚說:“我訪求各位先生好幾年了,各位都躲著我,如今你們為何自愿與我的兒子來往呢?”四人都說:“陛下生性傲慢,喜歡罵人,我們遵循義理,不愿受辱,所以倉皇地逃走躲了起來。我們暗地里聽說太子為人仁義孝順,禮賢下士,天下人沒有誰不愿意伸長脖子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才肯來了。”皇上說:“煩勞諸位先生始終如一地調教保護著太子吧。”

    四位老人敬酒祝福已畢,便小步快走離去了。皇上目送他們,將戚夫人召喚過來,指著那四個人對她說道:“我想換太子,但是有他們四個人輔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經長成,難以變動了。呂后真的成了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哭了起來,皇上對她說:“你來為我跳一支楚舞,我要為你唱一首楚歌。”皇上唱道:“鴻鵠振翅高飛,一飛千里。羽翼已經長成,翱翔四海。任憑東西南北,誰能奈何!雖有強弓硬弩,又有何用!”皇上一連唱了幾遍,戚夫人抽泣,皇上起身離去,酒宴結束了。皇上最終沒能更換太子,根本原因就是留侯招來的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

    留侯于是說道:“我家世代做韓相國,等到韓國滅亡,我不惜萬貫家財,為韓國找強大的秦國報仇,全天下都為此震動。如今我憑著三寸之舌當了帝王的老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對于一個平民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我已經非常滿足了。我愿意舍棄人世間的富貴,隨著赤松子去云游。”于是張良學辟谷術,鍛煉輕身之道。正逢高帝駕崩,呂后對留侯懷有感恩之心,便竭力勸他進食,對他說:“人活一世,時光有如白駒過隙那么迅速,何必自找苦吃到這種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強聽太后之命而進食。

    八年后,留侯去世,謚號為文成侯。他的兒子張不疑繼承侯位。

    當初張子房在下邳橋上遇到的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與其別后十三年,張良隨高帝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見到那塊黃石,便將其取回,奉若至寶般祭祀它。留侯去世后,黃石也隨之埋葬。以后每逢冬夏節日掃墓祭祀張良的時候,也同時祭祀這塊黃石。

    太史公說:大多數學者都說沒有鬼神,然而卻又說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到的老丈贈書的事,也真夠神奇的了。高祖多次遭遇困厄,而留侯常在這種危急關頭出力建功,難道能說這不是天意嗎?皇上說:“論在營帳之中出謀劃策,在千里之外決定勝負的才能,我比不過子房。”我原本以為此人大概是高大奇偉的樣子,等到看過他的畫像后,卻發現他的相貌就像一個美麗的女子。孔子說過:“以相貌來評判人,我在對待子羽上就有失誤。”對于留侯也可以這樣說。

    陳丞相世家

    丞相陳平是陽武縣戶牖鄉人。小時候家里貧窮,他喜歡讀書,有三十畝田地,僅與哥哥陳伯住在一起。陳伯平日里在家種地,承擔了家中的一切勞動,支持陳平出外求學。陳平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人對陳平說:“你家里那么窮,吃了什么讓你長得如此魁梧呢?”陳平的嫂子怨恨陳平不顧家計,不從事勞動生產,就說:“也不過是吃糠咽菜罷了,有個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呢。”陳伯聽到這些話后,就趕走了他的妻子并休了她。

    等到陳平長大成年,該娶媳婦了,沒有哪個富有人家肯把女兒嫁給他,娶窮人家的女兒又讓陳平感到羞恥。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戶牖鄉有個叫張負的富人,他的孫女嫁過五次人,而每個丈夫都死了,沒有誰再敢娶她。陳平卻想娶她。鄉里有人辦喪事,陳平家貧,就去幫人家料理喪事,靠著早去晚回多得些報酬來貼補家用。張負在喪家見到陳平,相中了這個高大魁梧的年輕人,陳平也因為想要討好張負,所以很晚才離開喪家。張負跟著陳平去了陳家,陳家在靠著城墻的一個偏僻小巷子里,拿一條破席就當門了,但門外卻有很多德高長者留下的車轍印。張負回去后,對他的兒子張仲說:“我想要把孫女嫁給陳平。”張仲說:“陳平貧窮,又不從事生產勞動,全縣的人都在恥笑他的所作所為,為何偏把我的女兒嫁給他呢?”張負說:“哪有像陳平這樣儀表堂堂的人會長久地貧寒卑賤呢?”張負終于將孫女嫁給了陳平。因為陳平很窮,張家就借錢給他讓他行聘,還給他置辦酒席的錢讓他來娶親。張負告誡他的孫女:“不要因為陳家窮,就不謹慎地侍奉人家。侍奉兄長陳伯要像侍奉自己的父親一樣,侍奉嫂嫂要像侍奉自己的母親一樣。”陳平娶了張氏女子后,資財更為寬裕,交游也越來越廣了。

    鄉下的神社祭祀土地神,陳平做社宰,主持割肉,他每次都將祭肉分配得很均勻。父老鄉親們說:“好,陳家小子分割祭肉公平!”陳平說:“唉,假使我陳平能夠主宰天下,也會像這次分祭肉一樣合理公平!”

    孝文帝即位后,覺得太尉周勃親自領兵誅滅了呂氏宗族,功勞很大;陳平想將右丞相的尊位讓給周勃,于是稱病引退。孝文帝剛即位,覺得陳平病得很奇怪,就去探望并詢問他。陳平說:“高祖的時候,周勃的功勞不如我多。等到誅滅呂氏宗族的時候,我的功勞又不如周勃了。我愿意把右丞相的尊位讓給周勃。”于是孝文帝就讓絳侯周勃當右丞相,位次名列第一;陳平降職為左丞相,位次名列第二。賞陳平黃金千斤,加封食邑三千戶。

    過了一段時間后,孝文帝已經漸漸熟悉國家大事,在一次臨朝時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中要判決多少起案件?”周勃謝罪道:“不知道。”皇帝又問:“全國一年錢糧的開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急得他汗流浹背,慚愧自己不能應答。于是皇上又問左丞相陳平。陳平說:“有主管的官吏。”皇上說:“主管的官吏又是誰?”陳平說:“陛下若想知道判決案件的情況,可詢問廷尉;如果問錢糧收支的情況,可詢問治粟內史。”皇上說:“如果各自有主管的官吏,那么您主管的是什么呢?”陳平謝罪說:“為臣誠惶誠恐得很!陛下不覺我才智低劣,讓我勉強擔任宰相一職。宰相的職責,對上是輔佐天子調理陰陽,順應四時的變化,對下是養育萬物使其適時生長,對外是鎮撫四夷和諸侯,對內是愛護團結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夠擔當他們的職責。”于是孝文帝稱贊他回答得好。右丞相周勃極為慚愧,退朝后埋怨陳平道:“您怎么不在平時教我如何回答這些話呢!”陳平笑著說:“您身居相位,難道不知道丞相的職責所在嗎?倘若陛下問起長安城中盜賊的數目是多少,您也想勉強來對答嗎?”這時,絳侯周勃自知自己的才能遠不及陳平了。過了一段時間后,絳侯周勃借病請求皇上免去右丞相的職務,讓陳平獨自擔任丞相的職務。

    孝文帝二年,丞相陳平去世,謚號為獻侯。他的兒子共侯陳買繼承了侯位。陳買當侯兩年后去世,他的兒子簡侯陳恢繼承侯位。陳恢當侯二十三年后去世,他的兒子陳何繼承侯位。陳何當侯二十三年時,由于犯了搶占他人妻子的罪過,被處以死刑,封國也被廢除了。

    當初陳平曾說:“我經常使用詭計,這是道家所禁忌的。倘若我的后代被廢黜,也就完了,終歸不能再興起了,這是我暗中積下來的很多禍因造成的。”此后陳平的曾孫陳掌曾靠著是衛家親戚的關系而顯貴,希望可以接續陳家原來的封號,但終究沒能如愿。

    太史公說:丞相陳平年少時,本來喜歡黃帝、老子的學說。當他還在神社的砧板上分割祭肉之時,志向就已經非常遠大了。他彷徨于楚、魏之間,最終歸附了高帝。他屢出妙計,解救眾人于紛繁的危難之中,消除了國家的禍患。到了呂后執政的時候,諸事多有變故,然而陳平仍能逃脫災禍,安定漢室的宗廟社稷,終身保持顯赫的地位和名聲,被人們稱為賢相,難道這不是善始善終嗎!倘若沒有才智謀略,誰能做到這一步呢?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望江县| 新蔡县| 临洮县| 县级市| 凤阳县| 大竹县| 山阴县| 新泰市| 竹溪县| 封丘县| 隆昌县| 称多县| 吉林市| 芦溪县| 凌云县| 社会| 镇赉县| 平舆县| 扶沟县| 佛山市| 余庆县| 六枝特区| 安多县| 红河县| 乡宁县| 巩留县| 海晏县| 资中县| 卢氏县| 漳州市| 临汾市| 洛隆县| 安丘市| 保德县| 英吉沙县| 泸溪县| 苏尼特左旗| 怀集县| 临海市|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