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附錄-《史記》


    第(3/3)頁

    讀《史記》法之一

    讀《史記》有二法。一,常識的讀法,二,專究的讀法。兩種讀法,有共同之入門準備。

    一、先讀《太史公自序》及《漢書?司馬遷傳》,求明了作者年代、性行、經歷及全書大概。

    二、讀《漢書?敘傳》論《史記》之部,劉知幾《史通》之《六家篇》、《二體篇》、《正史篇》,鄭樵《通志總序》論《史記》之部,《隋書?經籍志》及《四庫提要》之史部正史類關于記述《史記》之部分,求略識本書在史學界之位置及價值。

    今先論常識的讀法。《史記》為正史之祖,為有組織有宗旨之第一部古史書,文章又極優美。二千年來學者家弦戶誦,形成國民常識之一部,其地位與六經諸子相并。故凡屬學人,必須一讀,無可疑者。惟全篇卷帙頗繁,卒業不易。今為節嗇日力計,先剔出以下各部分:一十《表》但閱序文,表中內容不必詳究。但瀏覽其體例,略比較各表編次方法之異同便得。

    一八《書》本為極重要之部分,惟今所傳似非原本。與其讀此,不如讀《漢書》各志,故可全部從省。

    一《世家》中吳、齊、魯、管蔡、陳杞、衛、宋、晉、楚、越、鄭各篇,原料十九采自《左傳》。既讀《左傳》,則此可省。但戰國一部分之《世家》仍須讀,因《戰國策》太無系統故。

    一《武帝紀》、《日者傳》、《龜策傳》等,已證明為偽書,且蕪雜淺俚,自可不讀?!侗怡o倉公傳》等,似是長編,非定本,一涉獵便足。

    以上所甄別,約當全書三分之一,所省精力已不少。其余各部分之讀法略舉如下。

    第一,以研究著述體例及宗旨為目的而讀之。《史記》以極復雜之體裁混合組織,而配置極完善,前既言之矣。專就《列傳》一部分論,其對于社會文化確能面面顧及。政治方面代表之人物無論矣,學問、藝術方面,亦盛水不漏。試以劉向《七略》比附之:如《仲尼弟子》、《老莊申韓》、《孟子荀子》等傳,于先秦學派綱羅略具,《儒林傳》于秦、漢間學派淵源敘述特詳,則《六藝略》、《諸子略》之屬也;如《司馬穰苴》、《孫子吳起》等傳,則《兵書略》之屬也;如《屈原賈生》、《司馬相如》等傳,則《詩賦略》之屬也;如《扁鵲倉公傳》,則《方技略》之屬也;如《龜策》、《日者》兩傳,則《術數略》之屬也。又如《貨殖傳》之注重社會經濟,《外戚》、《佞幸》兩傳暗示漢代政治禍機所伏,處處皆具特識。又其篇目排列,亦似有微意。如《本紀》首唐、虞,《世家》首吳泰伯,《列傳》首伯夷,皆含有表章讓德之意味。此等事前人多已論列,不盡穿鑿附會也。

    若以此項目的讀《史記》,宜提高眼光,鳥瞰全書,不可徒拘拘于尋行數墨,庶幾所謂“一家之言”者,可以看出。

    第二,以研究古代史跡為目的而讀之。《史記》既為最古之通史,欲知古代史跡,總應以之為研究基礎。為此項目的而讀,宜先用“觀大略”的讀法,將全篇一氣呵成瀏覽一過。再用自己眼光尋出每個時代之關鍵要點所在,便專向幾個要點有關系之事項,注意精讀。如此方能鉤元提要,不至泛濫無歸。

    第三,以研究文章技術為目的而讀之?!妒酚洝肺恼轮畠r值,無論何人當不能否認。且二千年來相承誦習,其語調字法,早已形成文學常識之一部。故專為學文計,亦不能不以此書為基礎。學者如以此項目的讀《史記》,則宜擇其尤為杰作之十數篇精讀之。孰為杰作,此憑各人賞會,本難有確定標準。吾生平所最愛讀者則以下各篇:《項羽本紀》、《信陵君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淮陰侯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匈奴列傳》、《貨殖列傳》、《太史公自序》。

    右諸篇皆肅括宏深,實敘事文永遠之模范。班叔皮稱史公:“善序述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文質相稱,良史之才。”如諸篇者,洵足當之矣。學者宜精讀多次,或務成誦,自能契其神味,辭遠鄙倍。至如明、清選家最樂道之《伯夷列傳》、《管晏列傳》、《屈原賈生列傳》等,以吾論之,反是篇中第二等文字耳。

    讀《史記》法之二

    今當繼論專究的讀法?!妒酚洝窞榍Ч挪恍嘀?,本宜人人共讀。徒以去今太遠,文義或佶屈難曉;郡國名物等事,世嬗稱易,或不審所指;加以傳寫訛舛,竄亂紛紜,時或使人因疑生蔑。后輩誦習漸希,蓋此之由。謂宜悉心整理一番,俾此書盡人樂讀。吾夙有志,未能逮也。謹述所懷條理以質當世,有好學者或獨力或合作以成之,亦不朽之盛事也。

    一、《史記》確有后人續補竄亂之部分,既如前述。宜略以前文所論列為標準,嚴密考證。凡可疑者,以朱線圍之,俾勿與原本相混,庶幾漸還史公之真面目。學者欲從事此種研究,可以崔適《史記探源》為主要參考書,而以自己忠實研究的結果下最后之判斷。

    二、吾輩之重視《史記》,實在其所紀先秦古事。因秦、漢以后事,有完備之《漢書》可讀。唐虞三代春秋戰國之事,有組織的著述,未或能過《史記》也。而不幸《史記》關于此點,殊不足以饜吾輩所期。后人竄亂之部分無論矣,即其確出史公手者,其所述古史可信之程度,亦遠在所述漢事下。此事原不能專怪史公。因遠古之史,皆含有半神話的性質,極難辨別,此各國所同,不獨我國為然矣。近古——如春秋、戰國,資料本尚不少,而秦焚一役,“諸侯史記”蕩盡,憑藉缺如,此亦無可如何者。顧吾輩所致憾于史公,不在其搜采之不備,而在其別擇之不精。善夫班叔皮之言也:“遷之著作,采獲古今,貫穿經傳,至廣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煩,故其書刊落不盡,尚有盈辭,多不齊一?!保ā逗鬂h書?班彪傳》)試將《史記》古史之部分與現存先秦古籍相較,其中蕪累誣誕之辭,蓋實不少。即本書各篇互相矛盾者,亦所在而有,此非“文重思煩,刊落不盡”之明效耶?然居今日而治古史,則終不能不以《史記》為考證之聚光點。學者如誠忠于史公,謂宜將漢以前之本紀、世家、年表全部磨勘一度。從本書及他書搜集旁證反證,是正其訛謬而汰存其精粹,略用裴注《三國志》之義例,分注于各篇各段之下,庶幾乎其有信史矣。學者欲從事此種研究,則梁玉繩《史記志疑》、崔述《考信錄》實最重要之參考書;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趙翼《廿二史札記》三書中《史記》之部,次之;其余清儒札記、文集中,亦所在多有。然茲事既極繁重,且平決聚訟,殊大非易。成功與否,要視其人之學力及判斷何如耳。然有志之青年,固不妨取書中一二篇為研究之嘗試??v令不能得滿意之結果,其于治學之方法及德性,所裨已多矣。

    三、《史記》之訓詁名物,有非今之人所能驟解者,故注釋不可少。然舊注非失之太簡,即失之太繁,宜或刪或補。最好以現今中學學生難了解者為標準,別作簡明之注,再加以章節句讀之符號,庶使盡人能讀。

    四、地理為史跡筋絡,而古今地名殊稱,直讀或不知所在。故宜編一地名檢目,古今對照。

    五、我國以帝王紀年,極難記憶。春秋、戰國間,各國各自紀年,益復雜不易理。宜于十表之外補一大事年表,貫通全書,以西歷紀,而附注該事件所屬之朝代或國邑,紀年于其下。其時代則從《十二諸侯年表》以共和元年起,蓋前乎此者無征也。其事件則以載于本書者為限。

    以上五項,為整理《史記》方法之綱要。學者如能循此致力,則可以《史記》之學名其家,而裨益于后進者且不貲矣。至如就《史記》內容分類研究,或比較政治組織,或觀察社會狀態,則問題甚多,取材各異,在學者自擇也。

    節選自《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魯迅讀《史記》

    司馬遷字子長,河內人,生于龍門,年十歲誦古文,二十而南游吳會,北涉汶泗,游鄒魯,過梁楚以歸,仕為郎中。父談,為太史令,元封初卒。遷繼其業,天漢中李陵降匈奴,遷明陵無罪,遂下吏,指為誣上,家貧不能自贖,交游莫救,卒坐宮刑。被刑后為中書令,因益發憤,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終成《史記》一百三十篇,始于黃帝,中述陶唐,而至武帝獲白麟止,蓋自謂其書所以繼《春秋》也。其友益州刺史任安,嘗責以古賢臣之義,遷報書有云:“……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惟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对姟啡倨?,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遷死后,書乃漸出;宣帝時,其外孫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班彪頗不滿,以為“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略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頗繆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埶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睗h興,陸賈作《楚漢春秋》,是非雖多本于儒者,而太史職守,原出道家,其父談亦崇尚黃老,則《史記》雖繆于儒術,固亦能遠紹其舊業者矣。況發憤著書,意旨自激,其與任安書有云:“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焙逓榕迹男蔫?,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于情,肆于心而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讀游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斗,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也。

    節選自《漢文學史綱要》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州县| 策勒县| 绩溪县| 龙州县| 台州市| 如皋市| 房山区| 藁城市| 青川县| 广宗县| 普兰县| 衡南县| 大同县| 安福县| 武邑县| 特克斯县| 平凉市| 原阳县| 微博| 怀宁县| 古蔺县| 恭城| 马山县| 遂平县| 神木县| 安国市| 饶阳县| 南投县| 蓬安县| 罗平县| 子长县| 九龙城区| 赣榆县| 万年县| 郎溪县| 神农架林区| 邢台市| 呼和浩特市| 枣庄市| 阿拉善盟|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