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柯伊伯帶的所有軍事要塞自建成以來,首次大規模打開,無數戰艦從其中飛出來。 去年從木星出發的第一批艦隊國際對所謂“大移民計劃”的觀察團,有幸目睹了這番盛況。 這些戰艦的形狀跟太陽系國在第一和第三軍團裝備的戰艦有明顯的區別,它們普遍有一個大腦袋,但整體的體積似乎小了很多。 另外它們在駛離軍事要塞后,尾部的核動機噴射出了妖艷的紅色光芒,跟現在主流的白色光芒有明顯的區別。 而且數量也讓考察團的成員們震撼,目測足有上萬艘戰艦! 不過考察團的艦隊很快便被3號軍事要塞捕獲,它們沒能看到戰艦的加速過程,否則一定會被驚掉下巴。 核動機速度的天花板是光速的15%,這已經是人類和三體世界的共識。 用多長的時間能加速到這個速度,變成了核動機性能的標桿。 就現在而言,pdc和艦隊國際的軍用核動機要用二十六天左右,才能完成這個加速。 而太陽系國的核動機在這半個世紀以來,已經經歷了五次改良,只需要四天半就能加速到這個速度。 不過早在三十多年之前,核動機的加速過程就引來了另一個問題:加速時的慣性太大! 當可以在十八天左右就能加速的光速的15%的階段,即便是深海模式也沒辦法避免加速過程中對人體的傷害。 而開發新的深海加速液的研究失敗了,不管怎么說這個慣性都太大了,只要是活體細胞結構,就受不了加速帶來的壓力。 于是戰艦的研究小組另辟蹊徑,在戰艦的艦首設計了一個平薄的斥力場。 這個力場沒有任何的支撐點,所以不會影響戰艦的加速度,同時又能消化那股巨大的慣性。 這是對引力的又一次巧妙利用,在力學模型上,這個力場不光不會抵消戰艦的加速度,反而還具有一定的牽引性。 就好像是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它的推背感被擋風玻璃上產生的引力中和了。 因為有這個裝置,所以太陽系國的戰艦才都有個“大腦袋”。 第二和第四軍團,一共一萬三千多艘各式艦船,雄糾糾氣昂昂前去迎戰。 其中“p級戰艦”,也就是普通戰艦九千多艘,“q級戰艦”和“z級戰艦”,也就是旗艦級和指揮級戰艦一千多艘,補給艦兩千艘,其它作用戰艦三百多艘。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