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蘇 軾(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


    第(2/3)頁

    這一段簡短的描述,十分形象、生動,刻畫了文與可豁達、爽朗的思想性格,也表現了蘇軾同他的親密關系,但更重要的還是突出了他的品德。作知州而“清貧”,以竹筍為食,是寫其廉潔,攜妻子游山,自備晚炊,是寫其曠放,而“渭濱千畝在胸中”,則又照應前面的“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議論,以詼諧的筆調,通過文與可的趣人趣事、雅人雅事,寫出他的畫竹理論和主張。

    最后一段交代文章的寫作緣由,作為全篇的結束。其中,蘇軾用“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這個典故,來說明他在這篇文章中記述當年與文與可的“戲笑之言”,也為了顯示他們之間的“親厚無間”,那么,作者對逝者的追懷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現出來了。

    通觀整篇結構,極為自然、流暢。從竹的本性寫起,到最后才點出對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結,充分體現了“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特點。前半部分側重于說理,后半部分側重于敘事,全文是以畫竹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的。語言也很樸素自然,敘述往事,娓娓如道家常;抒發感情又都出自肺腑,無矯揉造作之態,真實動人。在記敘人物語言的時候,僅僅三言兩語,就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生動。整篇文章生活氣息濃厚,感情色彩強烈,以曝畫而引起睹物思人,憶舊傷懷之情,表達了作者對亡友的悼念之情。

    后人評論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坡公為文,隨手寫出,觸處天機。蓋是心手相得之候,無意成之而文愈佳也?!?

    潮州韓文公廟碑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故申、呂自岳降1,傅說2為列星。古今所傳,不可誣也。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3?!笔菤庖?,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辨4。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岳;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5。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6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7,忠犯人主之怒8,而勇奪三軍之帥9。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蓋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10;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11},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12},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謗{13};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背比酥鹿?,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為艱。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14}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曰:“愿新公廟者聽?!泵駳g趨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

    或曰:“公去國萬里而謫于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豈不眷戀于潮也審矣!”軾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獨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愴{15},若或見之。譬如鑿井得泉,而曰水專在是,豈理也哉!”

    元豐七年,詔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韓文公之廟”。潮人請書其事于石,因作詩以遺之,使歌以祀公。其詞曰:公昔騎龍白云鄉,手抉云漢分天章{16},天孫{17}為織云錦裳。飄然乘風來帝旁,下與濁世掃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18}。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參翱翔,汗流籍湜{19}走且僵。滅沒倒影不能望,作書詆佛譏君王,要觀南海窺衡湘。歷舜九疑吊英皇,祝融先驅海若{20}藏,約束蛟鱷如驅羊。鈞天{21}無人帝悲傷,謳吟下招遣巫陽,犦牲雞卜羞我觴{22}。于粲{23}荔丹與蕉黃,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披發下大荒。

    【注】

    1申、呂:申伯,呂侯,周朝大臣。岳降:指他們是四岳所降生。2傅說(yuè悅):商朝大臣。傳說死后化為星宿。3浩然之氣:即正氣,剛正至大的氣概。4良、平:張良、陳平,西漢謀臣。賁(bēn奔)、育:孟賁、夏育,古代武士。儀、秦:張儀、蘇秦,戰國辯士。5房、杜:房玄齡、杜如晦,貞觀年間賢相。姚、宋:姚崇、宋璟,開元年間賢相。6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此時駢文盛行,文風衰敗。7道濟天下之溺:謂提倡儒家之道,使天下人不受佛教、道教之害。濟,拯救。8忠犯人主之怒:唐憲宗迎佛骨入宮,韓愈直諫,幾被處死,經大臣營救,貶潮州刺史。9勇奪三軍之帥:唐穆宗時,鎮州兵變,韓愈奉命前去宣撫,說服叛軍首領歸順朝廷。10豚(tún屯)魚:豬和魚,比喻微賤之物。{11}開衡山之云:韓愈赴潮州中途,謁衡岳廟,因誠心祝禱,天氣由陰晦轉睛。{12}馴鱷魚之暴:韓愈在潮州作文驅趕鱷魚。{13}皇甫镈(bó博)、李逢吉:均當時宰相。{14}朝散郎:五品文官。{15}凄愴:祭祀時引起的感情。{16}云漢:天河。天章:文采。{17}天孫:織女星。{18}咸池:神話中太陽沐浴的地方。扶桑:神木名。{19}籍湜:張籍、皇甫湜,均韓愈學生,其古文的成就遠不及師,因此說“不能望”。{20}海若:海神。{21}鈞天:天之中央。{22}犦(bó博)牲:牦牛。雞卜:用雞骨卜卦。{23}于粲:顏色鮮亮明麗。

    這篇文章是蘇軾于六祐七年(1092)三月,接受了潮州知州王滌的請求,替潮州重新修建的韓愈廟所撰寫的碑文。碑文高度頌揚了韓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績,并具體描述了潮州人民對韓愈的崇敬懷念之情。碑文寫得感情澎湃,氣勢磅礴,被人譽為“宋人集中無此文字,直然凌越四百年,迫文公(按指韓愈)而上之”。

    開頭兩句蓄足了氣勢,“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劈空而來,突兀高亢,豪邁警策,為下文論述浩然之氣作了充分的鋪墊。作者并沒有急于說出具體是誰能具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和如此深遠的影響,而是繼續泛論這種偉人的作用,能“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接著又舉出“申侯、呂侯是岳神降生,傅說死后變為列星”的古代傳說來說明這類偉人降生到這世上來是有目的的,從這世上逝去后也能有所作為。于是,文章順勢引出孟子的名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并說明這種氣無所不在,“寓于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并不吝筆墨,連用三組排比句,從所遇對象的反應、此氣存在的條件和此氣存在的方式這三個方面來具體予以描述、評論。

    第二段轉入評述其道德文章,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碑文先強調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當時文風日下,內容空虛,陳言泛濫。一直到貞元、元和之際,“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庇谩罢勑Α薄镑庵薄懊胰弧钡仍~語來強調韓愈所倡導的古文運動號召力之強、聲勢之大,使前文的低迷文風為之一振。接著連用四個排比分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币粋€分句一個方面,從文、道、忠、勇四個方面來盛贊韓愈的道德文章和為人行事。這幾句話概括力極強,氣勢充暢,成為整個碑文最警策的名句而流傳千古、膾炙人口。至此,讀者才能充分理解,原來碑文首段所放筆泛寫的浩然正氣,實際上是句句都在描寫韓愈。由此可見此文立意的精巧,獨具匠心。

    第三段完全轉換角度,另起爐灶,從論“天人之辨”入手。歸納韓愈的一生是凡屬天意者,都能取得成功;凡屬人為者,幾乎全遭失敗。所以得出“蓋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的結論。這樣論說,不僅能與上文論述浩然之氣的話完全吻合,不致矛盾,而且主要是突出和強調韓愈受到貶滴、遭遇誹謗、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人為的結果,也即是君昏臣奸的黑暗政治所造成的。因此,碑文這樣寫,不僅是為了歌頌韓愈的忠誠和正直,也寄寓著作者對韓愈在政治上屢遭陷害打擊的無比憤懣。

    碑文第四段重點描寫韓愈在潮州的政績以及潮州人民對韓愈的崇敬和懷念之情。由于韓愈在潮州期間重視興辦教育事業,故“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由于韓愈在潮州期間重視水利、根除民患,故“潮人之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說明韓愈的政績和民間影響之深遠,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行文至此,作者意猶未盡,為了進一步抒寫自己對于韓愈的高度崇敬之情,在碑文最后又創作了一首熱情洋溢的詩歌。詩中想象韓愈是天仙下凡,是“下與濁世掃秕糠”的;他的詩歌成就極高,可以“追逐李杜參翱翔”;他忠誠耿直,敢于“作書詆佛譏君王”;他感動上蒼,“祝融先驅海若藏,約束蛟鱷如驅羊”。這種浪漫的想象,既再一次高度贊揚了韓愈的業績,天人共鑒,韓愈的精神,感天動地,從而表現一位古文運動完成者對于古文運動開拓者的十分虔敬的心情,又緊密呼應碑文首段對于浩然正氣的描述、評論,文心之深細嚴密,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這篇碑文將議論、描述、引征、對話、詩歌等熔鑄于一爐,高論卓識,雄健奔放,駢散兼施,文情并茂。正如黃震在《三蘇文范》中所稱贊的:“《韓文公廟碑》,非東坡不能為此,非韓公不足以當此,千古奇觀也?!?

    后人評論

    王世貞:“此碑自始至末,無一懈怠,佳言格論,層見迭出,如太牢之悅口,夜明之奪目,蘇文古今所推,此尤其最得意者?!保ā队x唐宋文醇》)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臣等猥以空疏,備員講讀1。圣明天縱,學問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言而口不逮2。以此自愧,莫知所為。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者之用藥:藥雖進于醫手,方多傳于古人;若已經效于世間,不必皆從于已出。

    伏見唐宰相陸贄3,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于事情,言不離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辨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財,而贄以散財為急。至于用人聽言之法,治邊御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4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數。可謂進苦口之藥石,針害身之膏肓。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

    臣等每退自西閣,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贄議論。但使圣賢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時。昔馮唐論頗、牧之賢5,則漢文為之太息6;魏相條晁、董之對7,則孝宣以致中興。若陛下能自得師,則莫若近取諸贄。夫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足為治;但圣言幽遠,末學支離,譬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如贄之論,開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鑒8。

    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復熟讀,如與贄言。必能發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歲月。臣等不勝區區之意,取進止9。

    【注】

    1備員:湊數。講讀:指侍講、侍讀,官名。2逮(dài待):到,及。3陸贄(zhì志):任翰林學士、宰相,后受讒被貶,著有《翰苑集》,亦名《陸宣公奏議》。4名器:《左傳》:“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币饧促p賜不可濫。5頗:廉頗。牧:李牧。均為戰國時名將。6太息:長長地嘆了一口氣。7晁:晁錯。董:董仲舒。兩人均為西漢時思想家。8龜鑒:借鑒。因古代用龜甲占卜,根據火烤龜甲后的裂紋形狀決定兇吉。9取進止:聽候決定的意思。

    陸贄是唐德宗時的進士,所作奏議多切中時弊,為世人所稱贊借鑒。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蘇軾從被貶謫的黃州被皇帝召回京城,擔任翰林學士,后調禮部尚書。當時朝政弊端甚多,然無人提出,于是蘇軾便與同僚共同上書,希望哲宗能夠校正陸贄的奏議,作為治國安邦的“龜鑒”。札子,是宋代官員上朝議事的依托,非表非狀者一律稱為札子。

    全文共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引言,作者首先提出了君主納諫好比是病人用藥的道理,“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者之用藥”,接著論述好的藥劑則“多傳于古人”。這就很形象地說明自己搬出陸贄的原因,也含蓄表達了時弊多積,需要及時用藥。這一段既是對下文的開啟,也是對全篇的鋪墊。

    第二段中,作者首先贊揚了陸贄過人的才華和能力。“才本王佐,學為帝師”總起一句,高度概括,而后分別從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等具體方面回顧了陸贄對唐德宗的良諫。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借古喻今的手法,因為唐德宗事情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十分相似,所以蘇軾搬出陸贄的建議,不如說是想借助陸贄之口向哲宗提出自己的建議。“謂進苦口之藥石,針害身之膏肓。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边@一句中,作者的良苦用心體現得尤為明顯。

    第三段中,為了使自己的意思表達更加明確,蘇軾舉出了漢文帝和漢宣帝的例子。“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表明了漢文帝對良才的渴慕之情,以至于為之而“太息”;“魏相條晁、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則是用晁錯和董仲舒的這兩位賢才襯托漢宣帝的勵精圖治。暗喻宋哲宗應該向文帝和宣帝學習,以消除當時的積弊,使天下長治久安。作者的一片憂國憂民苦心,由此可見一斑。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含蓄的寫法,盡管憂心如焚,但是一直到最后,都只是含蓄啟發,未有片言只語的冒犯之詞,這也正是蘇軾構文的高超之處。

    后人評論

    王文濡:“文以道與學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詩,能令老嫗都解?!保ā对u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三十二)范文正公1集敘

    慶歷三年,軾始總角2入鄉校3,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4所作《慶歷圣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窺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5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杰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嘉佑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是歲登第,始見知于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6待軾,曰:“恨子不識范文正公?!逼浜笕?,過許,始識公之仲子今丞相堯夫。又六年,始見其叔彝叟京師。又十一年,遂與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見如舊,且以公遺稿見屬為敘。又十三年,乃克為之。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從之游,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7、太公、管仲、樂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畝8中,非仕而后學者也?;搓幒钜姼叩塾跐h中,論劉、項短長,畫取三秦9,如指諸掌。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諸葛孔明臥草廬中,與先主論曹操、孫權,規取劉璋,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為之,而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憂10,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11},擢為執政{12},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13}。今其集二十卷,為詩賦二百六十八,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饑渴之于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于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狈怯醒砸?,德之發于口者也。又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狈悄軕鹨玻轮娪谂咭病T铀哪晁脑率蝗?。

    【注】

    1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2總角:指童年。兒童將頭發梳成左右兩條小辮,稱總角。3鄉校:古代地方學校。4石守道:石介,字守道。5十一人:十一人是杜衍、章德象、晏殊、賈昌朝、范仲淹、富弼、韓琦幾人同時執政,歐陽修、余靖、王素、蔡襄幾人均為諫官。6國士:一國之中的杰出人才。7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幫助商湯攻滅夏桀。8畎(quan犬)畝中:耕于田間。即隱居。9畫取三秦:秦亡以后,項羽三分關中,封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合稱三秦。后指今陜西一帶。10居太夫人憂:范仲淹為母親服喪期。{11}至用為將:康定三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慶歷二年改任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12}擢為執政:慶歷三年春范仲淹任樞密副使,秋改任參知政事。{13}無出此書者:沒有背離萬言書宗旨的行為。

    本文作于元祐四年(1089)四月十一日,時蘇軾自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改任杭州知州,即將離京。這篇序言,如敘家常一般,歌頌了范仲淹的功德,表達了自己對范仲淹的傾慕之情。蘇軾的十余篇序言中,本文是寫得最具特色、最動感情的一篇,因此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全文可以分為五段。前兩段表現作者對一代名臣良將范仲淹的景仰和終身不曾謀面的憾恨。慶歷三年(1043),當時作者八歲,在地方小學就讀。蘇軾從鄉師口中得知被贊頌的11人中便有范仲淹。47年前的一事,作者記憶仍歷歷如昨,可見范仲淹在蘇軾的幼小心靈中的印象之深。于是作者便從這件小事作為切入點,回憶自己當年“從旁窺觀”及當時所說的關于“天人”與“人”的話,表達自己對前賢的無限仰慕、深切緬懷和誠摯的追悼。

    小事敘完后,文章以時間先后為序,以作者生平不見范公為感情線索,依次鋪敘下去:嘉祐二年在京師,讀范公墓碑至于“流涕”,以為“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是命運使然;后四人杰中得識其三,但已不識范公為憾;“其后三年”始識范公仲子;“又六年”始見其三子;“又十一年”與范公幼子同僚;“又十三年”完成為范公遺稿作序的工作。這一連串的事情,作者逐一分述,連時間都清晰無比,可謂是不厭其煩,如數家珍。

    這段文字看起來平鋪直敘,顯得單調板滯,其實正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深沉感情,每每波瀾起伏。因為每述一件事,對作者都是一次溫馨的回憶,都是一次心向往之。

    本文的后半部分,主要是贊頌范公的功德文章,分作三步展開。第一步,用表強烈語氣的感嘆詞“嗚呼”領起,提出范公的功德是客觀存在,“不待文而顯”;范公的文章也擺在那兒,“不待敘而傳”,即自己為之寫序也不會彰顯范公文章,只是“疇昔之愿”而已。

    第二步贊頌范公功德,列舉古之君子相比附。先總說伊尹、太公、管仲、樂毅四位先賢,因為他們可作為一類人,都是“王霸之略”“定于畎畝”“非仕而后學”的人。后分述韓信和諸葛亮二位先賢,加以類比。這樣有總寫,也有分述,使章法富于變化,敘事更顯活脫。援引的六位古人的事例,都與范公的事功相比照,凸顯了范公生平所建的卓越事功。

    第三步,先言早在“天圣中”,范公便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以應范公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然后據范公的“萬言書”發意,談個人閱讀以后的感受:“其于仁義禮樂,忠信孝悌,蓋如饑渴之于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于此?!边@種感受是切身的、深刻的,是本文中具有實質性內容的精華所在,是范仲淹文章的重點。

    綜上所述,本文布局章法堪稱精妙,敘事寫人流暢自然,飽含作者蘇軾對范仲淹的懷念和景仰之情。

    后人評論

    張伯行:“上半篇敘景慕之情,中言公規模先定,末乃言其文集底蘊,要分段落看?!保ā短扑伟舜蠹椅拟n》卷八)日喻

    生而眇者1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笨郾P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蚋嬷唬骸叭罩馊鐮T。”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3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焙沃^致?孫武4曰:“善戰者致5人,不致于人?!弊酉?曰:“百工居肆7,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蹦戏蕉鄾]人8,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9,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

    1眇(miao秒):本指瞎一只眼,此指全瞎。2揣籥(yuè月):揣,摸索。籥,一種樂器。3相:察看。4孫武:春秋時齊國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5致:招致,調動。6子夏:孔子弟子,名卜商。7肆:手工作坊。8沒人:能潛泳者。9吳君彥律:即吳琯,字彥律。

    《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動的事物進行比喻說理,是議論中常見的一種論證方法。本文以一個盲人識日的生動事例來作比喻,說明要親自觀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沒有直接觀察,道聽途說,對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文章一開頭就敘述故事,但故事中的人物、時間、地點,都不明確,僅僅是一則作為論據的“寓言”。但因其描寫生動,故而顯得具體實在,說服力極強。從比喻導入正題,指出“道之難見也甚于日”,即抽象的“道”比有形的日更難捉摸。告誡人們任何知識都來源于感性經驗,如果撇開感性經驗而單靠間接經驗,就像瞎子那樣“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那么勢必會“轉而相之”,混淆這一事物與他事物的各種屬性,加以臆測、杜撰,鬧出“聞鐘以為日”“捫燭以為日”的笑話,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然后,進一步闡明盲人識日的道理:因輾轉“相之”,謬之千里,結果鬧出笑話。非常形象地說明自己缺乏實踐經驗,無切身感受,只從別人那里轉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結論。作者指出:“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異于眇?!比绻麊螒{“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

    然而單有感性經驗還不夠,還得親自實踐,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認為“道可致而不可求”。那么“致”與“求”有什么區別呢?作者引古人語對“致”作了解釋:“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边@里的“致”就是一種“循序漸進”,平時積學,自然得“道”的意思,學習到一定程度,則道自致。譬如軍隊能夠掌握主動權,可進則進,可退則退,待時機成熟就行出擊,這樣才能獲勝;若牽“求”勝利,就成了“致于人”了,就會失敗。求道也是如此,如果經過平時不斷的實踐,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道是可致的。

    作者連續運用兩個寓言說明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絲絲入扣,環環相接,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趨深入和加強。最后一段聯系實際并交代為文的目的?!拔粽咭月暵扇∈?,士雜學而不志于道”;相反,“今世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經術本來就是載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務學”,他們不知道“道”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單靠讀幾本經書,應該雜學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經驗,又要經過長期的摸索思考,以漸進于道。這里,作者是針對王安石以經術取士而發的。

    這篇文章語言十分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趣的后面又儼然存在著鄭重嚴肅。當然,最精彩的還是那幾個豐富多彩而又恰當準確的比喻。全篇文章一共用了四個比喻,一頭一尾,盲人不認識太陽和北方人學潛水是兩個明顯的、由作者直接創造的比喻,形象性很強,一眼就看得出。中間兩個,則是借用古人現成的、比較隱晦的、間接的比喻。一個是引用孫武的話,用作戰來說明人應該掌握主動;另一個是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來說明“道”與“學”的關系。這兩個好像是引經據典,其實是利用古人現成的材料為自己服務。這就看出作者的筆觸靈活,功力深厚。

    后人評論

    《御選唐宋文醇》卷三十八云:“宋自王安石始以經術取士,一時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談道德仁義;及致之于用,則茫然失據,亦與妃青媲白無二焉,此蘇軾《日喻》所以作也。”

    稼說1送張琥2

    盍嘗3觀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馀。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4,而地力得全5。其食足而有馀,則種之常不后時6,而斂之7常及其熟8。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9而多實,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10,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耰铚艾{11},相尋于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12}焉如嬰兒之望長也。弱者養之以至于剛,虛者養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馀,而發于持滿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學,不幸而早得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

    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已妄{13}推之矣。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14},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注】

    1說:古代一種文體,有的如論文,有的如雜文。2張琥:字子嚴,常德人,蘇軾好友。3盍(he合)嘗:何曾。4更休:輪流更作,使土地得以休整。5地力得全:土地的生產能力得以保護。6不后時:不誤時令。7斂之:收莊稼。8及其熟:等到糧食成熟。9秕(bǐ比):即子實不飽滿。10百畝之田:指蘇軾貶黃州生計無著,由友人幫助申請了一塊荒蕪的舊營田,他躬耕其中,除草開荒,春種秋收。{11}鋤耰(you優)铚(zhì至)艾(yì義):指平整土地、下種、鋤草、收割等。耰,古代農具,形如榔頭,用來平整土地。铚,古代一種短小的鐮刀,用以收割。艾,通“刈”,收獲。{12}閔閔:小心的樣子。{13}妄:虛妄,不實。{14}博觀而約?。簭V泛閱覽而謹慎采納。厚積而薄發:多積累而少顯露。

    本文是蘇軾送和他一起考取進士的友人張琥的一篇贈別小品文,是作者貶謫在黃州時候所作。題目雖然為《稼說》,但莊稼之事,只是作者導入評論的道具而已。文章中心是談論治學之道,主旨是提倡“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種科學的治學之道。

    “盍嘗觀于富人之稼乎?”開篇一句反問,引出了兩段關于種莊稼的議論。起篇后,作者從兩方面闡述“富人之稼”,這便是“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馀”。然后又從這兩方面分別引申開去,說明這兩種情況產生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睆倪@段看,文字平淡無奇,道理也頗淺顯,使人似乎不清楚作者為文的底蘊所在。

    第二段,作者又寫了自己十口之家種田的情況,“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這樣種莊稼當然不會有好收成。此段與上段的情況形成對比,意思深入了一層,但令人仍不明了其本意何在,難道作者僅僅是要說種莊稼這個盡人皆知的道理嗎?當然不是。

    第三段,作者筆鋒一轉,寫道:“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斯胖怂源筮^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痹瓉碜髡咔皟啥味际窃谠O喻,以物喻人。此段則由物及人,說明人的才智在于積累,通過古人治學的情況,說明“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馀,而發于持滿之末”。這是全篇主旨之所在,也是作者苦心設喻之后而所要點明的道理。

    第四段則由古人說到自己,“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已妄推之矣”。這當然是不利于學業長進的,故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進一步闡發了上段提出來的論點:才智在于積累?!安┯^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兩句如奇峰突起,振聾發聵,使文章達到高潮。其中,“厚積而薄發”一語源自《戰國策?秦策》中的“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自此以后成為千古名句,至今仍作為成語而經常被人們引用。

    最后一段,作者告訴張琥:你回去路過汴梁的時候,問問有沒有個名蘇轍字子由的人,他是我的弟弟,請把這個道理也告訴他。這種結尾親切自然而又別具一格,看似輕松平淡的閑筆,如作家常之語,其實在表明自己所說的道理是發于內心的肺腑之言,更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閑筆不閑,寓意可謂深遠。

    本文全篇結構嚴謹,講究謀篇布局。仔細品讀不難發現,第二段與第一段反向遞進,第四段與第三段反向遞進,而第三段與第一段呼應契合,第四段又與第二段承接相扣。每段中又運用排比句分層推進,形成連環扣式的結構,層次多而不亂,條分縷析,脈絡分明。分析本文,我們甚至能據其內容畫出一張線條清晰的結構圖來,可以說是清晰雋永,娓娓道來。

    后人評論

    謝枋得云:“首截托物發端,以稼喻人才。稼之美者,暗指有養之人;而稼之不美者,暗指無養之人??春蠼刈h論自見。”(《山曉閣選宋大家蘇東坡全集》卷六)三槐堂銘并敘

    天1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2曰:“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笔乐撎煺撸圆淮涠ǘ笾室蕴鞛槊C!I普咭缘。瑦赫咭运?。盜跖3之壽,孔、顏之厄4,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終也,貫5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惡之報,至于子孫,則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見所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

    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后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6,顯于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時。蓋嘗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7者。”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8,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于身,責報于天,取必于數十年之后,如持左契9,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10,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馀年,位不滿其德。天將復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11}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而棲筠之子吉甫{12},其孫德裕{13},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未艾也。懿敏公之子鞏{14},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錄之。銘曰:嗚呼休哉!魏公之業,與槐俱蔭{15};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16}。歸視其家,槐陰滿庭。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17}恤厥德;庶幾僥幸,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嗚呼休哉!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西县| 迁安市| 湾仔区| 搜索| 大渡口区| 广丰县| 崇文区| 蒙山县| 太白县| 洛宁县| 巴塘县| 丰台区| 左云县| 阿荣旗| 江达县| 沧源| 杭锦后旗| 万州区| 东城区| 宣武区| 台中市| 仁布县| 黄陵县| 垫江县| 衡南县| 乐山市| 北碚区| 绩溪县| 新建县| 大渡口区| 沅江市| 忻州市| 连南| 苍溪县| 东港市| 通江县| 和田市| 嘉禾县| 台江县| 临安市|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