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賈詡一說到冀州刺史賈琮,董卓瞬間懂了。 這家伙,好像也是陳留會盟的參與者之一吧! 只不過存在感實在太低,平日有個軍報什么的,都沒見過他的名兒。 “文和是說,將冀州刺史之位,給渤海王親信之人?” 賈詡點點頭, “如此,渤海王掌控冀州,將更加得心應手,袁氏勢大,所占人口,田地, 人才,皆遠遠大于董公,唯有聯合渤海王, 方能與之抗衡。” “那這冀州刺史,該封給誰呢?” 賈詡自信的笑了笑,答案顯然了然于胸。 “董公,從渤海王發跡過程,不難看出,其最親信之人,文有沮授,田豐,荀彧,武有趙云,典韋,這冀州刺史,自然在三人之中選出,沮授與田豐皆是冀州人士, 無法擔任此職, 人如看, 便只有荀彧, 可擔此任了。” “先生這么一說,我倒想起,廣宗戰張角之時,便有這幾人身影,還立下了不少戰功。” 后面的事,賈詡也知道,沮授因為斬殺張寶,躍遷為常山太守,而趙云也因為斬殺張梁,獲封常山都尉。 若不是因為法令所限,賈詡其實是想推薦沮授的。 “先生之言,咱覺得有理,冀州刺史,便封給渤海相荀彧,以嘉東郡之功!另外,咱新選的那二十名美姬,也隨貂蟬出嫁,送予渤海王!” 賈詡很想笑,但是忍住了。 心想董公對渤海王,真是沒的說, 董公好色,人盡皆知,平日里,封官拜將,贈金送銀,屢見不鮮,但從未見過董卓將自己選的美人送人的。 打定主意之后,次日朝議,董卓便將兗州的勝利宣告一遍,并對渤海王進行了一番大夸特夸,對于這位炙手可熱的風云人物,百官也紛紛下場附議。 夸贊渤海王是其次的,討好董卓,才是主要的。 然而,與過去褒贊完銜接封賞的過程不同,這一次,董卓突然換了議題。 從贊渤海王,道貶冀州刺史賈琮上來。 賈琮本就是袁氏派系,董卓要撤他的職,也沒人反對,只是諫議大夫馬日磾稱賈琮并無太大過錯,不如調回雒陽,給個閑職養老。 平日里,董卓看不順眼的人,拿掉就拿掉了,懶得和這幫老臣講什么人情世故。 但今日,董卓還有所求,于是先退了一步,同意了諫議大夫的提議。 然后順勢引出下面的話題。 “冀州刺史之位,咱縱觀冀州,賢在渤海,不如,便以渤海國相,為新的冀州刺史!” 此話一出,百官頓時明白,為什么董卓今日這么奇怪,竟然跳過了封賞環節,原來是轉而封渤海王的人去了。 一國之相,原是朝廷之臣,與國關系不大,但渤海國例外,因為渤海國相,是渤海王自己任命,朝廷承認的。 百官心里都明白,這個渤海國相,其實就是渤海王的人,若是他為冀州刺史,那冀州豈不是…… 冀州,并州。 腦筋轉的快的官員,已經聯想到了。 而知情的荀爽和蔡邕,默契的對視了一眼,用神態與眼神交流著。 蔡邕笑著點點頭:恭喜慈明,荀氏出一棟梁之才! 荀爽點頭回應:過獎過獎,你蔡氏也不差! 蔡邕無奈無頭:可惜老夫只有兩個女兒,哪有你荀氏厲害,荀彧荀諶,都在渤海王帳下任職,女兒也嫁了他,和我家昭姬共侍一夫! 荀爽微微昂起頭,頗為受用。 他突然想到了這朝中,還有一位荀氏族孫,荀攸,如今,依然做什么黃門侍郎,沒有半點長進,要不要干脆送他去渤海王那算了?說不定前程還會好一些。 董卓一進一退,默契的將此事敲定下來。 數日之后,當朝廷任命書到達鄴城時,就連劉擎,也大感意外! 驚喜,大驚喜! 劉擎召來眾人,當他們的面道:“這董卓太上道了,我想什么,他都知道似的。” 不難想到,這可能是八面玲瓏的賈詡出的主意。 因為連劉擎自己都覺得,自己已經封不無可封了。 “文若,此番加官晉爵,得好好宴請一番!”郭嘉已經開始指望荀彧的酒席了。 倒是荀彧,聽了消息之后,依然很平靜。 “主公,此事真不是你與董卓通氣所為?” 劉擎笑著擺手,信誓旦旦的回道:“大丈夫說一不二,此事,我著實不知!照我猜測,應該是徐榮軍報之中,有所提及,那賈琮為袁紹籌措糧草,此事做的低調,卻不是滴水不漏。” 至少在劉擎這兒,已經漏的底都沒了,徐榮得到一丁半點風聲,也十分正常。 “該是如此,聽聞此番賈琮回到鄴城之后,一直告病閉門謝客,不僅糧草都沒有賺到,連車架都陪進去了!” 劉擎突然好奇問:“賈琮的車架,去哪了?” 沮授接過話,這事是他經手的。 “于毒將車弄去易陽之后,便拆分了,馬是馬,車是車,輪是輪,以后,再也沒有冀州刺史的懸帳車駕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