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河北洺州,聚眾十萬的張迪等到了高托山和張仙的部隊。 高托山有部隊三十萬,張迪的人馬也從當初的五萬,發展到了十萬人。 三路人馬匯聚,人數暴漲到了五十萬。 不過三人雖然都被金兵的戰馬誘-惑著去攻打羅炎的地盤,但三人卻并非齊心協力。 在高托山的人數占據優勢的情況下,張迪和張仙兩人緊緊的抱團, 生怕自己的部隊被高托山給收編了去。 只是兩人的擔心,在現在是有些多余的。 高托山號稱三十萬大軍,但實際上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以及被他所裹挾的流民。 真正打過一兩次仗的老兵,只有兩萬人而已。 經過這一年的領兵經歷,高托山也意識到,打仗,人不是越多越好, 至少供養著三十萬大軍,他的后勤糧草壓力比張仙張迪大了不知多少。 他哪怕不斷在青、徐、沂、密等州打秋風,掠奪當地的糧食,也依然滿足不了三十萬流民的嘴巴和肚子。 這次要是打不下大名府,一直帶著這么多人渾渾噩噩轉來轉去,他怕哪天醒來后,自己會被吃不飽肚子的手下給砍了。 高托山心思陰沉,想著若是真的無法打下大名府,他就盡可能多的消耗流民的性命,讓這些光吃不干活的炮灰死的多一點,節省他部隊的糧草。 存著裁減人員心思的高托山,當下卻是沒有收編張仙張迪部隊的心思,就是他們兩人的精銳,高托山也不愿收編。 在攻打大名府的這個緊要關頭,背刺盟友,收編他的部下,誰知道攻城的時候, 那些被收編過來的人馬會不會叛亂。 眼下維持著三只人馬, 相安無事,反倒是最好的選擇。 三路反王相見,各自寒暄完后,便開始制定計劃。 洺州距離大名府不遠,只需穿過肥鄉,魏縣,再渡過漳河就能直接抵達大名府。 漳河是黃河支流渭河支流榜沙河的支流,河道平緩易渡,不必擔心渡河時遭遇對面敵人的攻擊。 不過哪怕漳河不寬,士兵在泅渡的時候,也基本上毫無反抗之力。 這時候敵人要是在對面放箭,那泅渡的士兵都將死光。 因此三路反王合計,砍伐周圍的樹木,搭建浮橋,三路大軍,分別從三個河段渡河,防備羅炎的攻擊。 只是三人的防備全部沒起到什么作用。 因為羅炎的軍隊竟然對漳河沒有半點設防,輕易就讓他們的先頭部隊越過了此河。 三千人的先頭部隊在渡河后立即收攏隊伍, 嚴陣以待,等待三位反王渡河過來。 高托山等人通過浮橋, 站在了漳河對岸, 大笑道:“這羅炎小兒不懂軍事,竟然讓我們如此輕易的過了河,我看拿下大名府也是指日可待?!? “高兄所言不錯,羅炎小兒名不符實,想來只是宋軍太過無能,才讓孺子成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