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光陰似箭,轉眼之間,已是三日后的早上。 在過去的三個夜晚里,警蹕南衙極為高效地運轉起來,一共售賣出去四十余萬張寶鈔,合計獲利六百多萬兩,在極短的時間內回籠了海量的現銀! 接下來尚有兩個夜晚可以用來暗中交易寶鈔,李云棠覺得自己先前所估計一千萬兩的預計目標,應能達成地八九不離十。 想到此處,他心中不由地激動起來...... “請靈駕進發!” 荊云海略顯嘶啞的高喊驟然響起,把李云棠拉回到了現實之中——現在可是大行皇帝的進葬祭儀,由不得他半點走神。 剛剛荊云海的那聲高喊,同時也是命令;立于漢白玉丹陛旁的李云棠隨即動身,連同著十余個親信太監,將丹陛上所擺的謚冊(上謚詔書的簡冊)、謚寶(刻有帝王謚號的璽印)、招魂所用的神帛、以及存放神主(牌位)的神亭,紛紛捧到先帝棺槨后面的車輿上。 同時諸多奠儀也已經準備完畢,身穿一身衰服的小皇帝,跟隨在大行皇帝的梓宮之后,緩緩走出了東華門。 雖然先帝的那場革新,廢除了大部分跪禮,但天子出殯之時,文武百官還是要行跪拜大禮;他們跪伏于御道兩旁,所成之隊列自東華門外一直延伸至東安門。 雖然東安門至朝陽門不過五六里的路程,但靈駕出到朝陽門外,已是一個時辰后的事情了。 一千五百名身形魁梧、素衣白甲的大漢將軍,各乘于純色白馬之上,并排成十路縱隊、為靈駕之前驅;緊隨馬隊之后的,乃是揚著銘旌的引幡隊、以及鹵簿儀仗。 位處隊伍最中的,自然是大行皇帝的梓宮;其高近兩丈,上置金頂,外面則罩上了繡有金龍的錦緞,看起來富麗堂皇、肅穆莊嚴。 梓宮后則是載著冊寶、神帛、神亭的車輿,雖形制看上去比梓宮稍遜,但放在尋常百姓眼中,看上去也是難得的大氣。 因此這些車輿路過之時,不時有抬頭窺視“天顏”的庶民;雖說這一舉動有些不合規矩,倒也沒引來沿途維護秩序的官兵之責罵。 隊伍最后則是載著天子、先帝后妃的車輿轎輅,以及主管山陵祭禮一干官員的車馬;整個靈駕前后綿延十余里,看起來蔚為壯觀;沿途所遇之人,無論紳民士庶,都要屈膝下跪,行四拜之禮。 大漢朝的歷代先帝之陵寢,位處京師東北、懷柔縣內的燕山南麓;與明十四陵,幾乎沿著紫禁城的中軸線東西對稱。 之所以說是明十四陵,則是因為增加了永歷皇帝的陵墓;他雖禪去帝位,但死后仍以天子之禮下葬,太祖皇帝于蟒山以西的前明祖陵之中,增修了一座皇陵,以彰新朝對前朝皇室的優渥之遇,從而平撫當時因均田而生出不滿的天下士紳之心。 一路百余里的行程,晝夜皆不得停歇,花費足足兩天一夜的時間后,浩浩蕩蕩的靈駕才抵達了剛剛竣工的皇陵。 純皇帝的陵名為懋陵,與前漢孝武皇帝之茂陵同音,李云棠聽聞此名之時,心中暗自揣度:莫非老皇帝有意無意之間,自比漢武? 來不及細想,一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的門殿已近在自己眼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