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占春徹底擊潰了北逃的祖大弼部,武力值再次上升1點” “此后其五項賦值分別是:86、64、80、80、70” 龍十三決定同時對地方三座大營展開進攻: 自己親領的第一旅進攻還有步騎三千的劉良佐大營; 賀金龍的第二旅進攻鄧玘大營; 武大定的第四旅進攻洪承疇部,為了支援該部,龍十三從第一旅、第二旅各抽調了一百五十火銃兵,從第一旅抽調了五十炮兵加強該旅的遠程進攻能力。 李占春的五百騎則在戰場外圍警戒。 不過....... 就在龍十三的部隊正在依次展開時,鄧玘突然反悔了。 他沒有困守大營,而是從大營的另外一座大門出來了! “我的白桿兵適宜在野外作戰,如今困守大營,豈不是作繭自縛?” 況且,自從祖大弼敗績后,陳新甲立即意識到自己是沒有能力擊敗小強旅的,既然洪承疇又回來了,趕緊將指揮權全部交給他吧,非但如此,還將鄧玘的張云鵬的一千白桿兵也交還給了鄧玘。 鄧玘豁出去了,率領三千白桿兵傾巢而出! 不過,這一次,鄧玘沒有讓張云鵬擔任先鋒,而是讓楊遇春帶著一千人處在最前面,張云鵬的一千人次之,自己帶著一千人殿后。 所謂白桿兵,不要以為他們就一桿長槍就沒有別的武器了,事實上,鄧玘的白桿兵由于全部來自土兵和彝兵,除了人手一桿用白蠟桿制作的長槍外,一部分人還帶有苗刀,另外一部分人則配有弓箭。 于是,當鄧玘的三千白桿兵展開攻勢時,一部分人還可以使用步弓進行拋射壓制,在遇到不利于長槍施展的地形時,也能用雙手苗刀突前。 這才是白桿兵戰斗力所在,否則光是清一色的長槍兵,依著明軍那并不多的操練水平,想要在與滿清精銳步軍中占據上風顯然是不可能的事。 鄧玘的這個做法,并沒有引起洪承疇、陳新甲的不滿,因為他們也知道,讓在野外戰力強悍的四川白桿兵依托著草草扎就的木制營壘防御確實有些浪費。 與此同時,得知鄧玘部出營后,龍十三、武大定對另外兩座大營的攻擊也暫停了。 勝負手,又交到了白文選的長槍兵身上。 按說,龍十三應該將從未獨立出戰的第四旅白九兒部拉出去與鄧玘作戰的,可連他也沒想到鄧玘在這種情形下還能主動出營作戰。 雖然鄧玘的軍紀極度敗壞,但看在他敢戰的份兒上,龍十三也愿意成全他。 當然了,白文選不是獨自迎戰的,他還有龍小石的火銃兵,還有五十名炮兵。 與鄧玘將自己麾下最為悍勇的土兵(土家族)出身的楊遇春部放在最前面不同,賀金龍的第二旅步軍卻是以龍小石的火銃兵和炮兵打頭,白文選的長槍兵殿后。 如同那練了很久的西班牙大方陣一樣,如此的布陣實際上是考驗火銃兵/炮兵與長槍兵之間的配合能力了。 雙方都在移動! 鄧玘所部軍紀敗壞,那是面對百姓來說的,到了戰場上,鄧玘的三千白桿兵整容嚴整,進退有序,隨著這些土兵嘴里喊著他人聽不懂的罵人話語,士氣也在逐漸提升。 漸漸地,雙方的距離已經抵近百米范圍! 此時,龍小石已經能看到楊遇春部最前面的白桿兵的模樣了! 都是清一色的明軍打扮,棉甲、鐵盔、長槍,但與龍十三的長槍兵相比還是有些分別: 白桿兵手中的長槍確實是清一色的白蠟桿,這種槍桿在雪后的天氣里反射著令人心悸的光芒。 土兵普遍身材不高,但一個個相當精悍。 古時的人們出行、運載貨物除了少數人能夠利用畜力,絕大多數人都是靠一雙手、一雙腳和背脊。 在這種情形下,人的氣力、耐力會比后世大得多,就算到了后世,在農村里,一個身高只有一米六左右的常年干活不輟的年輕漢子可以輕松背起兩百斤重的東西到幾十里外的地方。 而這樣的人看起來并不高大強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