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羅馬之子(下)-《紫塞秋風》
第(2/3)頁
賀若弼上前一步,抽出地里的標槍,說道:“我當初游歷天下,曾聽熱那亞的商人們說過,此乃羅馬配重式標槍,即可近戰,也可遠距離使用,連接的部分,使用木釘固定,為使重標槍增加貫穿力而在槍頭增加了重量,一般使用鉛制物灌在槍頭,在投射的瞬間拉動繩索,使標槍旋轉前進,可刺破盾牌或盔甲,起到打亂敵軍陣型和削弱敵人的作用。”
楊霆風失笑道:“果然與中原的標槍不同,等我閑了,必然好好研究。”不知為何,說起標槍,楊霆風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了曹無名的身影,二人最后一次相見,曹無名便是身背一十三支標槍......
蕭狼問道:“這標槍看起來,也只是制作精良些,看不出有何特別之處。”他話音剛落,眾人也紛紛附和。
賀若弼則搖頭道:“你們,可別小看了這種標槍。據熱那亞的商人們說,他們羅馬軍團,全軍都裝備有這種標槍和戰劍大盾,軍官與士卒的裝備差別很小。戰斗開始,由青年兵組成的第一橫列首先推進,將標槍擲出。同時,軍團在標槍擲出之后便完成疏散;第一橫隊的士兵開始沖鋒,前兩列士兵與敵人用短劍進行近身格斗。后面六至七列士兵再投擲標槍。接著,由壯年兵組成的第二橫列替換,第一橫列后撤休息。軍團精銳士兵負責掩護軍團的兩翼與背后,同時還要找回可使用的標槍,補充給撤回的第一橫列。一場戰役通常進行數輪替換,而最精銳的老兵,只有在戰局僵持不下與軍團撤退時才得親自上場。”
他娓娓道來,眾人專心致志聽著。
楊霆風則是忽然想起,師父曾經給他講過,在三國時期,西涼軍閥馬超,手下便有一支羅馬軍團。
據傳,馬超跟曹操對戰的時候,有一部分兵士用的是西方的羅馬方陣,即櫓盾,又用可以投擲的標槍,這都跟以前的羅馬帝國兵團戰法類似。
所以曹操手下才說“關西兵強,習長矛,非精選前鋒,則不可以當也!”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當年,羅馬帝國“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大軍向東入侵帕提亞,遭帕提亞的軍隊圍殲,六千羅馬軍隊又向東面突圍,逃至哈薩克汗國。
后來,西漢將領陳湯(喊出那句著名的霸氣語錄“敢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出處人)和甘延壽,在康居與匈奴的郅支單于戰斗時,這支羅馬軍隊正在當匈奴的雇傭軍,跟漢軍打上了。
最終,羅馬軍隊戰敗被俘。
而當時的漢朝,相當強大,在西域都護陳湯和甘延壽的要求下,對這支文化迥異的軍隊給予了極為寬大的處理。
漢朝不僅允許該軍自行筑城駐扎,并為大漢保衛邊防,于是,這群幸存的羅馬人,在河西走廊西端建立的自己的城市,名叫驪靬。
而馬超的先祖‘伏波將軍’馬援正是那一代的軍事長官。
所以,在馬超軍團中,擁有羅馬人的后裔軍隊,也并不稀奇。
而在遙遠的羅馬,在執政官蓋烏斯·馬略軍革后,軍團中不再有這種不同橫列兵種的區分,但仍使用這種交替輪換進行作戰的方式。
也就是依靠這種戰術,羅馬軍團掃南蕩北,無可阻擋,滅了無數的國家,版圖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則成為了帝國的內海。
全盛時期的羅馬,控制了大約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便在這時,忽聽古城外殺聲大作,箭矢的破空聲此起彼伏,牒云陌急匆匆的進來,匯報說古城外圍有情況。
楊霆風低喝道:“出去看看!”其他統領也無不色變,隨他一同出去。
眾人一路行去,一面說著話,一面穿出了錫柳城中心廢墟,這座土城已看不到什么完整的民居,只有幾百堵被火熏黑了的泥墻,還兀自挺立著。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城口县|
郑州市|
巴中市|
宁津县|
连江县|
光泽县|
吉安市|
阿荣旗|
昌黎县|
仲巴县|
永顺县|
甘南县|
黎城县|
石泉县|
望谟县|
仁化县|
内丘县|
美姑县|
淄博市|
新干县|
衡阳市|
康保县|
八宿县|
林甸县|
夹江县|
会理县|
藁城市|
大庆市|
望都县|
洛宁县|
磐石市|
嵊泗县|
安丘市|
防城港市|
日土县|
和田市|
临夏市|
丹江口市|
中方县|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