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賊軍若是選擇繞開伊賀,則須穿過大半個京畿,才能抵達京都。 如此,不僅耗時良久,而且還犯了「將自己的屁股暴露在敵人的兵鋒之下」的致命錯誤。 屆時,以伊賀為進攻基地的青登,完全可以憑著四通八達的地利優勢,直接出兵截斷賊軍的補給線,或是更進一步,直接快速閃擊賊軍的側背,大破之。 總而言之,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莫不如是。 幕軍……不,青登與賊軍的勝負手,就在于「伊賀的歸屬」。 伊賀被前者所控,主動權就在青登的手上。 伊賀若丟了,那可就麻煩了。 當眾人的目光集中到他所指的位置后,青登緩緩道: 「將戰場選在伊賀,不僅可以有力地攔截賊軍,而且還能占據壓倒性的地利,以彌補兵力上的不足?!? 用專業的術語來講,這叫做「戰場寬度很窄」 用通俗的話來講,那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伊賀開戰的話,擁有上萬兵力的賊軍根本就沒法在這種險峻之地鋪展開來。 說到這,青登滑動手指,指尖從「伊賀」移到「京都」。 「用半日的時間集結軍隊、調備物資,明日一早就揮師進軍!」 「走用時最短的南道,經奈良、柳生藩,直抵伊賀?!? 青登的指尖在地圖上畫出一個「L」字形。 「在伊賀筑城,然后以逸待勞!」 日語里的「城」與漢語里的「城」,并非同個意思。 后者專指「城市」,而前者主要指「城堡」。 也就是說,青登口中的「筑城」,用現代的大白話來講,就是「筑造野戰防御碉堡」的意思。 戰國時代的豐臣秀吉,曾立下一個不知真假的重大軍功——「墨俁一夜城」——它并不是指豐臣秀吉在一夜之間建起了一座城市,而是指他在一夜之間建起了一座簡易的野戰堡壘。 「本軍不缺少敢于沖鋒陷陣的勇士,卻唯獨缺少能夠用來偵察敵情、追殲敵軍的騎兵,以及能夠展開遠程攻擊的弓兵和鐵炮手?!? 「我想想……肥后大人,您若能借我20個騎兵、20個弓兵與20個鐵炮手,我便有極大的把握徹底擊潰賊軍?!? 「只派出60名士兵便能補全本軍的戰力,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持住會津軍的戰力,一舉兩得。」 青登以三言兩語,闡述完他的軍事構想。 他所提出的這份作戰計劃,在保障新選組的出戰勝率的同時,可以說是既呼應了以佐川官兵衛為首的「好戰派」的主張,也照顧到了以西鄉賴母為首的「甩鍋派」的避戰心理。 鎮撫府和會津方都保住了各自的面子。 隨著青登的話音落下,現場的動靜頓時從「仔細聆聽」轉換成「議論紛紛」。 松平容保沉吟著,作思考狀。 俄頃,他出聲問道: 「筑城……橘大人,請恕我直言——您的麾下可有懂得筑城的將領?」 在尚未建起系統性的理工知識體系的時下日本,筑城乃絕對的稀罕技能。 讓一個根本不懂建筑學的人去筑城,莫說是柵欄、拒馬和了望塔了,只怕是連個戰壕都挖不好。 筑城的技術含量之高,非土木老哥不可為之! 即使是將考察范圍放寬到整個日本歷史,通曉筑城的將領也依然是寥寥無幾。 懂得靠野外工事來打仗的人,那就更少了——戰國時代的豐臣秀吉,便是這稀少群體的其中之一。 豐臣秀吉就是一個很擅長筑城,并且懂得如何利用野外工事來打擊敵人的高手。 謎團眾多、不知真假的「墨俁一夜城」暫且不論,成為織田信長麾下的一員軍團長,負責西國方面的戰事后,他才將其筑城本領發揮到極致。 豐臣秀吉進攻毛利氏所取得的一系列軍事成就,被世人編成一條膾炙人口的俗語:「餓殺三木,渴殺鳥取,不用一兵,水淹高松」。 在進攻毛利氏的三木城和鳥取城的時候,他直接在城池的外圍建起了數量多到喪心病狂的城寨,掐斷二城的補給,硬生生地拖垮城池守軍。 進攻備中高松城的時候,他展現了新的大手筆——他在城池南面修筑了一條長度近三公里、高約七米余的堤壩,然后掘開足守川,放水淹城。 目前距離狼煙四起的戰國時代,已有近足足二百五十年。 時至今日,是否還有人懂得野外筑城的技能……這確實是一個很值得質疑的問題。 在聽完松平容保的疑問后,青登微微一笑。 「關于這點,你們就不用擔心了?!? 「在擔任側眾兼御臺様用人一職的期間,別的技能沒練著,可揮鋤頭、壘土堆、伐木材的本領,我可是非常有自信的!」 「‘臨危受命,疏通神田上水"——肥后大人,我的這項政績,你應該也有所耳聞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