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京都——
只見遠方的天際線,一條金邊悄然泛起。
那條亮線像極了羞人答答的處子,瑟瑟縮縮地亮相迎人。
先是暈染了周圍的天空,然后又一點點地擴撒到整片天空、整個大地。
朝光熹微,晨霧彌漫。
輕塵般的霧氣暈開了建筑的輪廓。
按理來說,這個時間點下的古城京都,尚未到它迸發出其應有的活力的時候。
然而,此時此刻,鴨川以東的道路上卻擠滿了川流不息的人群。
“快走快走!別磨磨蹭蹭的!再磨蹭下去,小心找不到好位置!”
“喂?怎么回事,為何這么多人?你們這是怎么了?要上哪兒去???又有什么熱鬧可看了?”
“你還不知道嗎?橘大人班師回朝了!”
“什么?!橘大人凱旋了?!”
“4月2號出的兵,前后不過才半個月未到的時間,這么快就肅清賊寇,平定叛亂了?”
“對啊!新會聯軍大獲全勝!橘大人僅用一日的時間,就徹底擊潰了賊軍,并且親手斬下賊酋柴崎煉十郎的首級!”
“一日?!真的假的,據我所知,新會聯軍的總兵力還不到兩百,而賊寇的軍勢高達上萬之眾,兩百打一萬,前者只花了一日的時間,就打敗了后者?”
“嗐!少見多怪!你也不看看領兵出戰的人物是何方神圣,那可是戰無不勝的仁王?。 ?
……
京都的士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得知青登將于4月15日的上午歸京。
屆時,新會聯軍將先進入鴨川以東的洛外,然后再沿著四條通,風風光光地回到洛中。
【注·四條通:日本京都的一條重要街道,東西向貫通市中心,四條通的東端是八坂神社,西端是松尾大社】
軍隊凱旋——這對于京都的男女老少來說,實乃無比少見的光景。
京畿上一次發生戰亂,是在什么時候?
即使是將這個問題拋給那些年長的男人,他們恐怕也只能回答出“26年前的大鹽平八郎起義”。
這種平生少見的稀罕光景,怎能不去湊一湊呢?
京都奉行所對于“橘青登所到之處,民眾竭誠歡迎”的這等場面,早就已是輕車熟路了。
于是乎,他們早早地派出大量人手去維護現場秩序。
京都奉行所的差役們一大清早就前往四條通,展開周密的布置。
首先,徹底清洗街道。
京都雖是“三都”之一,單論繁榮度的話,只有江戶和大坂位居其上。
但是,絕對不能對封建時代的城町環境抱有期待。
實際上,京都內外到處都是臟兮兮的。
絕大部分的街道都是夯實的土路,晴天起塵,雨天多泥。
垃圾什么的,就更不用說了。
時下的日本人可沒有“不能隨手亂丟垃圾”、“在路邊設置垃圾桶”的習慣。
莫說是紙片、木料等大大小小的垃圾了,你能在街面上發現各種各樣的惡心玩意兒。
死老鼠、牲畜們的糞便……不一而足。
京畿鎮撫使大勝歸來,結果班師途經的路面卻是一片臟污狼藉……這成何體統?
在很多時候,某些“面子工程”是必須要做的,它涉關禮數。
接著,他們在四條通的兩側街邊列出整齊的人墻,手里都拿著長棍,橫舉棍身,首尾相連,把聞風趕來湊熱鬧的士民們擋在棍外,將其活動范圍限制在街邊。
若從上空俯瞰下來,便能瞧見整片四條通呈現出涇渭分明的兩幅光景。
中央的街心空無一人,風兒成了刻下唯一漫步其上的過客。
路面上的垃圾被悉數清走。
除了車轍之外的坑坑洼洼的部分,也都被連夜填實了。
至于兩側的街邊,則堆滿了攢動的人頭。
士民們一個個伸長脖頸,像極了搖搖擺擺的花園鰻,迫不及待地等待著,按捺不住地眼望東方,眼望四條通的盡頭。
這種勃勃生機、萬物竟發的境界,著實是熱鬧至極。
驀地,也不知是誰喊了一嗓子:
“快看!來了來了!橘大人來了!”
霎時間,全場俱寂。
現場的所有人——趕來湊熱鬧的士民也好,負責維持秩序的差吏也罷——無不下意識地屏住呼吸。
咔噠、咔噠、咔噠、咔噠、咔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