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德川家茂立即以最快速度下達“討賊令”,號召天下諸侯共擊朝敵。 相比起長州,幕府這邊的戰爭理由無疑要充分得多、更令人信服。 畢竟,長州頭上的“朝敵”帽子尚未摘掉呢。 消滅朝敵乃世人應盡的義務。 因此,幕府號召討伐朝敵,既合情又合理。 憑借著這份大義,一時間,天下諸侯云集響應! 北至松前藩,南至薩摩藩,絕大多數藩國都與幕府站在一邊。 聲援、支持長州的藩國,一個也沒有。 有少數藩國并未表態,保持中立——事實上,他們的“中立”完全就是拉偏架,基本等于變相支持幕府。 佐那子暴打阿舞——除“幫助阿舞”之外的一切選項,都是在幫助佐那子。 戰端未開,雙方的實力差距就已讓人不忍直視。 從政治態勢來看,長州真是舉世為敵了! 以一藩之力,獨戰整個日本! 當然,那些位置偏遠的藩國也就只會嗷幾嗓子。 指望他們出兵來援,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等他們的兵馬到了,仗多半也打完了。 縱使強命他們出兵,他們肯定也會耍心眼,走一步退三步,無止境地行軍,仗打一年,他們就能走一年! 相較之下,京畿諸藩就沒理由拒絕出兵了。 隨著幕府一紙令下,盡管心中百般不愿、國庫空虛得耗子進去都想自殺,但京畿諸藩不得不咬緊牙關,硬擠出一批錢糧,派出自家兵馬上京勤王。 來自京畿各地的一支支部隊,紛紛向京都云集而來!場面好不盛大! 這一回的作戰,規模非同一般。 不僅人數眾多,而且部隊成分復雜。 既有新選組、駐留京都的會津軍和薩摩軍,也有來自京畿諸藩的藩軍。 但凡是戰爭,就必須要有一個說一不二的總大將。 倘若令出多門,那還打什么仗? 這么一場規模龐大、部隊成分復雜的大戰,就更是如此了。 若不抬出一個夠份量的總大將,可沒法鎮住場子。 事實上,關于總大將的人選,根本就沒有什么懸念。 當幕府的委任狀到達京畿時,里頭內容果不出眾人所料——命橘青登為本次戰役的總大將,統領京畿諸兵,全權指揮作戰! 對于幕府的這一任命,眾人并無反對意見。 誠然,其中很難說沒有德川家茂對青登的偏愛。 可拋開這對君臣的深厚情誼不談,單論硬實力的話,青登完全有資格勝任總大將之位! 論身份、論資歷、論戰功,有誰是能跟青登相媲美的? 雖然這只是臨時職務,待戰爭結束后,他這“全軍總大將”的身份也會隨之解除,但毫無疑問,這意味著青登的政治地位的又一次急劇上升! 如今的它,已是足以統籌一個戰區的軍團長! 總大將已定。 主力部隊悉已集結。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擬定作戰計劃!展開周密部署! 對青登等人而言,自然樂見長州打過來。 主場作戰總好過客場作戰。 在接過“軍團總大將”的任命后不久,青登就召集了松平容保和西鄉吉之助,三人開了個小會。 簡單商討過后,大抵確定了作戰計劃——以京都為中心,擺下陣勢,以逸待勞,坐等長州來攻! 戰略只有這簡單的一句話。 反觀戰術計劃和作戰部署,可就洋洋灑灑不下數千字了。 身為全軍總大將,青登近日來的忙碌程度,縱使是用“旰食宵衣”、“沒日沒夜”等成語來形容,也猶嫌不夠。 雖說青登并非毫無作戰經驗的新手,但這等規模的大戰,他也是頭次指揮。 為求全勝,他可謂是卯足了干勁兒。 睡神、強精+4、元陽+9……這些跟“卷王”相關的天賦,全部發動! 新選組諸將早就習慣青登的“卷王”作風。 可松平容保、西鄉吉之助等人可就真是第一次領略這等架勢了。 在親眼見到青登這恐怖的工作強度后,他們一個個全都目瞪口呆,震驚得久久說不出話來。 事后,有人曾聽見西鄉吉之助私下里這般嘟囔道: “我算是明白橘青登的這身本領都是從何而來的……他的一天等于別人的三、四天……!” …… …… 京都,某地—— “這座茶屋真不錯。” 冷不丁的,青登伸手指向不遠處的茶屋。 總司探過頭去,循著青登所指的方向望去,面露疑惑之色。 “這座茶屋哪里不錯?” 據總司所知,青登可不是那種懂情調、懂建筑的人。 “若在這間茶屋的屋頂上架起幾門大炮,就能控制這一整片街町。” 總司聽罷,頓時面露無奈之色,一邊以不輕不重的力道錘了下青登的肩,一邊沒好氣地說道: “真是的……我還以為你會說出多么有涵養的話呢……” 按照青登等人的計劃部署,他們會將長州軍擋在京都之外,使京都免受戰火,保全京都百姓的財產和人身權全。 然而……眾所周知,戰場瞬息萬變。 待戰端一開,戰事具體會怎么發展,可就由不得他們去提前設想了。 為了以防萬一,必須做好“在京都町內跟長州兵打巷戰”的準備。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