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所以孔子生出在那個年代,深知需要有一種東西,去管束人性,讓人性知道德,知禮法,于是孔子提出了‘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有恥且恪’。” “于是國家開始注重在律法之外,尋找道德廉恥去約束人性,于是德治孕育而生。” “那個時候,律法的管控力相對薄弱,人們對于道德禮法知之甚少,更不會知道我搶了你的攤位,我吐了你口水, 我毆打你家小孩,我見死不救等等諸如此類的事, 是不恥的。” “如果放任此風下去,國家會動蕩,人性會沒有約束逐漸開始放肆。” “或許站在現在這個時空去想這事兒,總覺得會不可能,那么如果將一個初生的嬰兒,放在毫無人煙的地方去養育,最終他會變成什么樣子,誰又能知道呢?” 寧安頓了頓,抬眼看了一眼四周 四周雅雀無聲,有好一些人開始沉思,頻頻點頭。 還有一些人,譬如寧修這種學業不精的人,則瞪大眼睛,滿臉寫著:他在說什么?我是誰?我在哪? 寧熾面上也開始出現沉思之色,臉上還掛著微笑,因為他現在也拿不準寧安究竟會繼續拋出什么言論出來。 不打擾別人說話是基本的禮儀,寧熾名師教導,這點禮節還是懂的。 寧安則繼續道:“好, 律法和德治的觀念如此產生,接下來,便是進入了大一統的大秦局面。” “從大秦皇朝開始,秦朝便確定了依法治國為主旋律的治國方針。” “不可否認秦朝是強大的,對外戰爭上幾乎沒有失利,也是國土大一統的開端。” “但是不可忽略的一面,當人們談起秦朝的時候,總會以苛刑、暴虐為主旋律去評價它,何以為!” “秦朝在確定依法治國方針之后,忽略了對百姓禮樂德行的教導,最終讓國內人心惶惶,最終出現陳涉吳廣之流,因苛刻的刑法,因大澤鄉的暴雨,無法規定時間進入咸陽,而揭竿而起。” “從春秋到秦朝,都在證明著單純的禮樂德行,或者單純的律法治國的方針行不通。” “于是,在進入大漢皇朝開始,直到我大荒開國先祖, 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做兩件事,確定律法,教導禮樂德行。” “我們總說,我們痛恨異族入侵,無論是妖族暴虐,還是蒙逢暗主,我們一代代的人族,都在奮起反抗,何以為?” “因為我們的文明會在這些異端手中崩塌,我們生生不息,自強不息,一代人給后人建立起來的禮樂德行,會因為異族蠻子的統治而缺失,國家的犯罪率提升,廉恥心枯竭,同袍為利而不知恥等事會逐漸顯現起來。” “于是一代人中,總會出現那些挽天傾的男人,譬如屠殺十萬妖兵的武天王,譬如先天下之憂的范大儒,譬如書生提劍的劍圣,又譬如親手推翻暴元的太祖!” “一代代人,我人族中總會涌現出幾個站著山巔俯瞰天下的男人,去挽救人族將傾,去守護這脆弱不堪的人族文明!” “不可否認我人族的每一個百姓都是偉大的,但佼佼者為何只有那么幾個?丹青上留名的也只會是那幾個。” “史書上,看到的是冰冷文字,可拋開史書之外,看到他們對人族的貢獻,方才知這一類人的偉大!” 寧安的思想已經拔高到了一定的程度。 周圍所有人都在跟著寧安的思緒一步步走下去。 如果說前面的話,寧安還有些高屋建瓴陽春白雪,那么這一段話就更加通俗易懂起來。 “一代人給我們留下的,是屬于人族的謙謙有禮,是屬于人族的寬廣胸襟,是我們現在的知書達理,是我們現在的胸懷天下,是和平,是創新,是發展” “這些寶貴的東西,劃破歷史長河,被一代代流傳至今。” “索性,我們的文明沒有丟失,我們依舊心中有禮,依舊知廉恥,依舊愛好和平,依舊不卑不亢,但我們也依舊懂得且有能力對殺攻伐任何侵略者!” 頓了頓。 寧安看著寧熾,道:“你說你北平城以法而治,卻依舊百姓知禮,是因為這是一代代祖宗將我們漢人的禮樂給流傳下來,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直至最近幾朝,人族已是恥懂榮辱的大家庭。” “所以我們雖還在注重德行禮樂,但我們已經可以做到不用大力推廣,卻能讓百姓心里搭建起了榮辱觀。” “所以,小王爺,你現在知道,為什么北平在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百姓還依舊有恥且恪了嗎?” “不是你北平治理的多么好,而是我們人族文明在一代代進步,一代代傳承,是百姓的進步,是執政者的進步,是國家的進步!” “這一份東西,我可以自豪的說,沒有一個所謂的種族,能可以和我人族的文明相提并論!” 言畢。 鴉雀無聲。 寧熾臉上也沒有了笑容,僅有的一些微笑,也漸漸消失,呆呆的看著寧安,有點不可思議。 更多的,則是被寧安的引經據典的知識面給征服了! 這么一個龐大的辯題,他認為的無解之題,就這么神不知鬼不覺的,被寧安一句句給化解了。 每一句都貼合著主題,沒說出一句廢話,卻將寧熾拋出的辯證治國論給分解拆散的淋漓盡致! 這要不是對治國已經理解到了一個新高度,又怎能一句句說的如此條理清晰,且極具信服力! 這一場酣暢淋漓的分析,許多新穎且不矛盾的觀點,直接震撼著眾人的心底。 所有人都癡癡張開嘴巴,無聲的看著寧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