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就在楊遇安小心試探揚子津大營的安全極限距離時,不知不覺間,時間就來到了開皇十四年年末。 這一年江南并沒有發生什么值得稱道的事件,反倒是遠在北方的東西兩座都城,發生了一系列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大事。 事情起因源自于關中一場旱災。 且說,關中地區自秦漢以來,經過上千年開發,水土流失嚴重,產糧能力早就不足以支撐其龐大的人口。 故而早在開皇四年,隋皇楊堅就下令修建廣通渠,連接黃河,以便從東都洛陽運來糧食。 只是這對于關中龐大的人口而言仍舊杯水車薪。 豐年還能勉強維持,一到災荒年,別說平民,就連公卿之流,都填不飽肚子。 如此堅持到夏末,眼見情況即將失控,楊堅不得不帶著全城百姓背井離鄉,轉移到東邊洛陽安頓,史稱“就食洛陽”。 說實在的,堂堂大隋天子,平日省吃儉用,居然還要淪落到帶頭“乞食”的地步,實在丟臉。 大概楊堅也感覺此事晦氣,所以來到洛陽安頓好后,不但自己積極拜神祭天,還鼓勵前朝齊、梁、陳等后人也重新祭祀已經廢絕多時的宗廟。 天下有災荒,你們這些前朝神仙也得為咱大隋分擔一下不是? 事情到此為止,暫時還跟富足的江南地區扯不上什么關系。 然而某日楊堅在洛陽北邙山祭祀了一圈下來,設宴飲酒之際,伴駕的陳后主,也就是被后人暗諷“隔江猶唱后庭花”的那一位,不知是一時喝高了,還是有心拍馬屁,居然當眾慫恿楊堅去泰山封禪。 要知在這個時代,封禪儀式有著及其特殊的政治意味,不少歷史有名的皇帝都干過,譬如秦始王、漢武帝、漢光武帝。 大有不封禪不是千古名君的意思。 但與此同時,這又是一件極為勞師動眾的事。 耗費之大,副作用之多,不少干過的皇帝后來都直呼后悔。 所以沒有意外,陳后主這記馬屁是拍到馬蹄子上的。 楊堅素來以節儉自詡,像封禪泰山這種勞民傷財的事情,怎么能做? 朕不就成昏君了嗎? 少不了一番義正辭嚴的拒絕。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 東都群臣不敢再主動提起封禪之事,可遠在千南方里之外的楊廣卻如獵犬嗅到獵物氣味一樣,敏銳察覺到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表現機會。 于是在陳叔寶同學剛剛被批評不久,楊廣同學絲毫不吸取教訓,逆勢上書,懇請父皇封禪泰山。 他不但自己上書,還攛掇百官一同開聲。 面對次子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這一回,楊堅的態度卻忽然變得曖昧了。 首先,他當然是沒有直接同意封禪的。 這種勞民傷財的事,是我楊·愛民如子·堅能做的事嗎? 不封禪,絕對不封禪,打死都不能提封禪! 可與此同時,他同樣沒有直接回絕。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楊堅表示茲事體大,象我這種勤儉持家的人這么干不合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