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此物具體作價幾何!”王侍郎追問道。 之前大明王廷已經(jīng)把紙張的價格壓了下來,現(xiàn)如今全大唐都是那種十文一刀的廉價紙張。 若是他們再把印刷的成本給壓下來,那他們士族就真的傷筋動骨了。 剛剛他們算了一下,這樣一個所謂的筆記本,大概需要兩刀紙,不算印刷也不算做工的成本,至少得作價二十文起。 如果算上印刷和做工再加上那個什么炭筆,那就得翻兩個跟頭再往上了。 低于這個價格,就說明大明王廷真的有可能掌握了最新的印刷技術(shù),那對他們來說,無疑是災(zāi)難性的打擊。 “外臣已經(jīng)說過了,此乃大明王廷進獻于大唐的賀禮,總計一千本,無價。”王德全笑意盈盈地說道。 他說的無價,是真的沒有價錢而不是此物當真無價。 很顯然,眾人對他的回答并不滿意,問題倒不是出在這三字經(jīng)上。 三字經(jīng)倒也還好,的確有教化之功,可學(xué)問不單單只有三字經(jīng)啊,一本千余字的三字經(jīng)不過是啟蒙罷了。 他們擔(dān)憂的還是大明王廷的技術(shù)。 不得不說,今兒王德全拿出的這些東西,都代表了大明王廷工藝的極致,可正是這個原因,才讓他們擔(dān)心。 大明王廷仿佛就沒有做不出來的東西。 最讓他們無奈的是,這個技術(shù)掌握在別人手中。 其他的都還好,不過是奇技淫巧罷了,最多也就是能賺賺錢,可這大明王廷要是真的掌握了更加先進的印刷技術(shù),那他們的日子可就沒那么好過了。 不過王德全不說,他們也沒辦法。 李二看到他們的反應(yīng),當下更是笑了起來。 好事兒啊,于他而言,這的確是好事兒。 士族這些年越來越龐大,他正愁沒辦法遏制他們。 這些年雖然開了恩科,但恩科取士反響平平,說到底,讀書的機會幾乎都被那些士族所壟斷。 他又何嘗不知道長此以往下去,對于大唐有百害而無一利。 可他能怎么著呢?至少暫且他沒更好的辦法。 不過李承乾卻是一次又一次的給了他驚喜,不管是之前的紙張,還是如今的三字經(jīng),那都是無形中在和士族爭奪機會,至于說大明王廷能改進印刷的技術(shù),他倒是不看好。 千百年來,如今的印刷技術(shù)已經(jīng)是最為先進的了,至少在他看來,已經(jīng)改無可改。 “此物不錯。”李二很是滿意地笑道,“卻有教化之功,當是有心了。” 房玄齡也笑道:“確實如此。” 王德全笑了笑,他們還沒意識到這筆記本真正的用途,當即便說道:“這筆記本,并非書籍,而是方便我們隨取隨用的。 說起來,發(fā)明這東西的人,諸位應(yīng)該也認識,正是明王殿下身邊的高純行。” “他發(fā)明的?”高士廉一愣,你別逗我,咱家那兒子什么人,老夫可是知道的。 王德全點了點頭,說道:“因為高純行長期跟在明王殿下左右,需要負責(zé)記錄很多的東西,但經(jīng)常出門在外,沒紙又沒筆,為此,遺漏了很多事物。 時間長了,他便自己裁紙,找了繡娘用針線將其縫制在了一起,又見明王殿下常用炭筆進行快速的書寫,這便有了筆記本的初貌。 又有一日,明王見狀,問之,聞言大贊,曰:實踐方得真知者,非純行也。 故此,明王殿下命工坊連夜出方案,這才有了今日的筆記本。 筆記本的初衷,便是方便我們隨取隨用,至于三字經(jīng)為何在其首頁,乃是明王殿下希望吾等牢記為人、為商、為將、為官的初心,這初心便是人之初、性本善。” “此言大善!”魏征捋著胡須說道。 眾人也是紛紛點頭,可他們對于剛剛王德全說的這筆記本何用,卻是沒有過多的在意。 在他們這些老學(xué)究看來,頂天大的用,也比不過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當然,高士廉卻是滿意地點了點頭,這畢竟是他兒子最先發(fā)明出來的,確實值得他高興幾分。 王德全很是無奈,他很想告訴大家,這他媽就是一個本子,你們別想太多。 可沒人聽啊! 得,這調(diào)起高了也不好,大家都在高調(diào)上不下來了。 “賜座。”李二很是滿意大明王廷的禮物。 王德全嘆了口氣,這差事兒,到底算是辦好了沒? 李承乾是讓他表現(xiàn)出三字經(jīng)于這筆記本上不過是順手施為,主要宣揚的還是這本子,結(jié)果倒好,大家只盯著三字經(jīng),把筆記本本身給遺忘了。 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不過接下來的酒宴就和他無關(guān)了,也沒他開口的機會了。 埋頭吃飯喝酒唄。 好在他代表的是李承乾,倒是不少人來和他打招呼。 倒也沒覺得被冷落了。 至于朝堂上的那些大佬,倒是不會來找他,他也不會去自找沒趣,畢竟雙方的差距擺在那里。 到了晚宴結(jié)束后,眾人告退。 可一出皇宮,王德全就又成了香餑餑。 他今兒拿出來的那些東西,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稀罕物,稀罕物好啊,稀罕物才是賺錢的物什不是? 朝堂上,除了魏征、蕭瑀這類極少數(shù)的老古板,誰家還沒兩個商鋪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