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就打這幾炮?-《伐清1652》
第(1/3)頁
武昌城外,大西軍的三個炮兵陣地之上,隨著點火發射的戰鼓聲同時響起,上百個舉著點火叉棍的炮兵幾乎同時彎腰,做出了一模一樣的動作,一陣電閃雷鳴般的震動陡然爆發,炮兵陣地也瞬間被白色的濃煙籠罩其中。
上百顆十幾斤重的鐵質炮彈從黑洞洞的炮口呼嘯而出, 在空中劃出了一道拋物線之后,轟隆隆地砸到了武昌城厚厚的城墻之上。
武昌城外側,新砌的磚石被威力巨大的炮彈輕松砸碎,不少碎石被砸飛,窸窸窣窣掉落到了城外的護城河里,濺起了無數朵“咚咚咚”的水花, 城墻也露出了里面一層的嶄新磚石。
這些新修繕加固的城墻并不足夠堅固, 但勝在重重疊疊, 足夠厚實,便是大炮轟擊數日,也不一定能夠轟塌。更不用說城墻之上的清軍士兵還會在火炮熄火散熱的間隙重新修繕加固城墻了。
而且,這個時代的重型火炮散熱和壽命都算不得優良,火炮每發射三四次就得等到散熱冷卻之后才能重新使用。射速也慢,一個時辰不到二十發,一天不超過一百發。每墩火炮的使用壽命更是只有五六百發左右。
不過,局勢也不完全對大西軍不利,武昌城幾經破壞,城墻皆是新近修繕加固,比不上原本的城墻堅實,被火炮轟塌的可能性十分大。
而且,大西軍的火炮制作技術經過改良和微調,又使用了“科學院”和長沙武器局工匠們聯合發明的,類似于后世“機床”的生產工具進行標準化生產,生產出來的火炮無論是射程還是壽命都更加優良。
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尊重,又有更加先進的技術書籍和激勵制度之后, 工匠們迸發出來的創造創新力是難以估計的,更不是清廷那些地位低下, 類似于工奴的工匠們可比的。
三輪齊射,兩百多顆鐵彈擊中了城墻之后,武昌城南面,東面的城墻之上,不少地方都已經被砸碎,煙塵揚起,許多清兵龜縮在墻跺之后,一時不敢冒出頭來。
隨即,大西軍軍陣之上,軍號聲連綿不絕,成百上千桿顏色鮮明的旗幟被奮力搖動,無數人馬從大西軍軍陣陣前涌出,在各自軍官的帶領下,沖鋒向前,喊殺聲震天。
隨之而來的,數以百計的壕橋云梯密集地出現在了兩軍將領的視野之內。
武昌城城外東、北、南三面原本都挖掘了寬約三丈的護城河,環城墻開了九座外凸的城門,而經洪承疇近一年的經營之后,護城河被拓寬到了四丈余近五丈, 九座城門被減少到了五座,東面的忠孝門,西面臨江的漢陽門,平湖門,文昌門均已被新砌的磚石堵住。
而東面保留的賓陽門位于橫貫武昌城中軸的蛇山東端的南麓,地勢險要,乃是守城要塞,易守難攻。
武昌城唯一的北門——武勝門外又地勢低洼,開闊的水灣和不遠處的山丘使得攻城大軍的推進并不容易。
因此,武昌城南面雖然有更加寬闊的護城河,但三座城門矗立,平坦開闊的平野,都更有利于大軍推進。
扛著壕橋云梯的精壯民夫緊緊跟在了舉著方形盾牌的戰兵身后,以免靠近城墻之后,被清軍弓箭手居高臨下,大范圍射殺。
當然,這樣的防護也僅僅是可以減少傷亡罷了。無論是明軍還是清軍,都不可能富足到給民夫披甲防護,這是顯而易見的。
更何況,戰場之上,死傷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像這樣雙方人馬加起來多達一二十萬的大戰,每一次正式交鋒的死傷更是數以千計,萬計的。
而隨著大西軍炮兵陣地之上,濃煙逐漸散去,城墻之上數以千計的清兵也重新開始冒出頭來,便是清軍炮兵也開始活動了起來。
面對著大西軍圍城半月以來的第一次正式攻城,城墻之上清軍士兵全都緊繃著神經,噤若寒蟬,無人敢出言發生。
且說,這城墻之上的上萬清軍士卒,都是清廷滿漢大軍中精銳中的精銳,這么多年以來,比這更慘烈的場面他們都見過,現在更沒什么不習慣的。而甕樓后方的城墻望樓上昂首觀戰的洪承疇,屯齊等人,更是無動于衷。
“孫可望就打這幾炮?”屯齊瞇著眼睛,語氣詫異道。“拉出這十幾萬人馬,擺開了如此大的陣勢,應該不只是為了示威吧?”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斗六市|
庆安县|
拜城县|
禹州市|
临夏县|
安溪县|
太原市|
封丘县|
思茅市|
格尔木市|
平潭县|
临清市|
巴中市|
特克斯县|
抚松县|
呼伦贝尔市|
盐边县|
庄浪县|
清水河县|
宁海县|
奉新县|
密山市|
东光县|
忻州市|
固原市|
松滋市|
福建省|
呼和浩特市|
曲沃县|
柏乡县|
潞西市|
定陶县|
翼城县|
镇雄县|
乳源|
柳江县|
西华县|
彩票|
马龙县|
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