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東南巨變很快引發(fā)的西南各地局勢的變化,岳樂不得不放棄馳援武昌城的計劃,將線國安所部留駐閩北,同時讓陳泰所部完成軍事動員,作為福建戰(zhàn)局的機動力量,隨時聽候調(diào)遣。 而他原本部署在贛東的數(shù)千清軍也匆匆從汀州府入閩,支援正在漳州府北部負隅頑抗的尚可喜。 鄭成功雖然已經(jīng)引起了清廷的重視,但和李定國比起來,卻還是差得太多了。再加上福建有線國安和陳泰,岳樂并不擔心。 李定國和尚可喜斗智斗勇了十數(shù)日,雖然最后竇名望率兵從潮州府趕來,但他們還沒來得及發(fā)動攻擊,岳樂的贛東援軍便已經(jīng)抵達。 最終,李定國只好扎下堅固的營盤,讓竇名望率軍留下,和清軍對峙。 福建的地理形勢使得大軍糧草的運輸十分困難,并不適合大軍團作戰(zhàn),加之李定國大軍云集,又無法事先準備,若是強行重兵駐守,或是強攻城池,只能是兇多吉少。 而且,孫征淇此時還在漳州府城,李定國雖然救回了兒子,但經(jīng)此一事之后,已經(jīng)完全不能放心這個危險的小子。 所以,重重考慮之下,李定國最終還是率兵回到了漳州府城,親自坐鎮(zhèn),順便和鄭成功聯(lián)系,以商議福建戰(zhàn)事,以及表明自己的不得已。 不過,他沒想到的是,孫征淇收到了孫可望的最新命令,并沒有和他爭奪漳州府城的計劃,只是要確保劉國軒這個反正將領(lǐng)在漳州府城的地位。 局勢突變使得孫征淇等人不得不做出改變,孫可望考慮到大局,也不計較這一城一池的得失,干脆讓李定國和鄭成功自己在福建和清軍斗。 對于孫征淇的要求,李定國一開始并不愿意,但又想到了優(yōu)待劉國軒在福建今后的戰(zhàn)事中能起到的特殊作用,最終在幕僚的建議下,還是勉強答應(yīng)了下來,并恩威并施,想要將劉國軒收歸麾下。 至于劉國軒,在孫征淇帶著彭信古和陳少川離開之后,雖然臨別之際,話說得很好聽,但他明白:他實際上已經(jīng)被拋棄了! 身處如此亂局之中,劉國軒想過很多種可能,但還是沒想到自己會那么容易就被新主拋棄。 作為一個新近反正的綠營將領(lǐng),劉國軒無論是對孫可望還是對李定國,亦或者是鄭成功,都沒什么忠心可言。但他卻看得懂局勢,至少從漳州大戰(zhàn)來看,還是孫可望最強。 于是乎,作為最強二五仔的劉國軒,又再次準備開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艱辛奮斗歷程。 鄭成功那邊自然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李定國和孫可望兩人,最終誰贏,劉國軒自然就跟著誰。 而因為實力不足,一直周旋于明清之間偷偷發(fā)育,后知后覺的鄭成功此時也終于占據(jù)了二府之地。他辛苦訓練的鐵人兵也終于在野戰(zhàn)中取得了幾場勝利,甚至還有對耿繼茂所部騎兵的勝利。 以步對騎,配合著火器,在野戰(zhàn)中取勝,這對于鄭軍來說意義重大,更被鄭成功視為自己真正獲得了爭奪天下資本的象征。 不過,隨著線國安和陳泰的兵馬開始動員,鄭軍的軍事進攻也開始收斂,逐步轉(zhuǎn)為了固守收復(fù)城池的軍事防御。 這一次,有李定國牽制另外一半清軍,己方又兵強馬壯,鄭成功終于有了守住城池,獲得根據(jù)地的可能。 這種局勢之下,遠在北京的順治皇帝就坐不住了,經(jīng)過“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商討,最終決定讓北京方面的八旗軍提前行動,南下支援武昌城的洪承疇大軍。 岳樂此時已經(jīng)焦頭爛額,福建的戰(zhàn)事危急,李定國又沒有繼續(xù)投入真正的主力,這使得他根本不敢撤走贛南二府的駐軍。而贛東方面的清軍兵力不足,使得他無力發(fā)動新的進攻。 由此,江西福建二省,李定國,鄭成功雖然取得了只要突破,但并沒有能夠打破雙方戰(zhàn)略相持的局面。 相較而言,北面的四川和湖北方面,戰(zhàn)事就要激烈得多。 只是,沒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四川主帥,蜀王劉文秀又又又開始輕敵冒進了。然后,還是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 一開始劉文秀派出精兵輕裝簡行,從川西北繞道漢中,企圖避開吳三桂的主力,在北面戰(zhàn)場取得突破,倒也沒遇到什么阻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