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高明之前給朱允熥講元朝歷史的時候,重點提過這個包稅制,朱允熥這才知道這東西。 他本以為大明的稅制就很亂了,沒想到元朝竟然比明朝還亂。 「高師傅,你知道這些事嗎?」 高明早就豎著耳朵聽這邊的談話了,見到皇太孫發問,趕忙站起來說道。 「皇太孫,微臣家雖然不從事海貿,但對此也有所耳聞。」 「因此,微臣之前給您講解元朝稅制之時,才會格外介紹這個包稅制。」 「包稅制對于朝廷來說,節省了人力開支,又增加了朝廷稅收,算是一項簡單有效之法。但對于地方來說,就等于徹底放權,埋下了動亂的根由。」 「元朝之所以滅亡,跟這點也有一定關系。」 「因為元朝末年,江南沿海一帶,已經是一定程度上的各自為政了。」 「在這等寬松條件下,海商們大肆走私,并扶植反元勢力……」 「陳友諒、張士誠等人,背后幾乎都有海商的影子。哪怕是咱們大明,前期也借助了海商之力……」 朱允熥聽到這兒,腦子里頓時想起一個傳奇人物。 「您是說沈萬三?」 高明斬釘截鐵的道。 「對!」 「陛下對待沈萬三過于不公,這才導致天下豪商巨賈跟大明離心離德。」 「否則,他們就是做做樣子,也不會讓大明每年只收三十幾萬兩的海貿商稅。」 朱允熥聞言心里又產生一個疑惑。 「這么大的事,難道就沒人跟皇爺爺說嗎?」 高明聞言無奈的翻了翻白眼,楊新爐和尷尬的咳了咳,只有秦亨伯頗為厚道,手里捧著個紫砂壺走了過來說道。 「皇太孫,陛下乾坤獨斷慣了,就算有人說了他也不會信。」 「再加上,滿朝文武對陛下多多少少都有點怨念,誰吃飽了撐得給自己找不痛快?」 高明聽到這話,趕忙補充道。 「還有一點,陛下誅殺吳中四杰,引得天下震動。役使官員如牛馬,又惹得朝中有識之士怨聲載道。對御史言官施加廷杖,還曾經命人摔死過御史……」 高明說完這番話就是長長一嘆,一副心如死灰,萬念俱灰的樣子。 朱允熥聽了之后臉上寫滿了尷尬,敢情對自己和藹可親的皇爺爺,竟然是這樣的壞老頭! 難怪大明收不上來稅,年年缺錢,年年沒錢。 原來是大明上下官員集體糊弄他,欺負皇爺爺不通財政啊! 「孤……」 「孤在這里替皇爺爺?」 朱允熥本想說自己替皇爺爺賠不是,轉念一想自己不過是個皇太孫,好像還不夠資格。 高明見皇太孫這態度,就知道皇太孫想說啥,朝著其搖了搖頭道。 「皇太孫不用自責!」 「誰的錯誰負責,不需要您為前人的事賠罪。」 「事實上,如果不是您在陛下的廷杖底下救了百十個官員,我們今天是絕不會說這番話,更不會提醒你海貿的真正原因的。」 「因為在你身上,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大明可以興盛的可能!」 朱允熥聞言扭捏地說道。 「孤……孤沒你們想的那么好,孤當時救他們,只是覺得該給人說話的機會,不能因為別人說了自己不喜歡的話,就……」 楊新爐等人聽到這話,臉上的表情頓時一整,隨后齊刷刷地朝著朱允熥躬身一禮。 「殿下英明!」 「您能做到廣開言路這一點,就已經強出歷 代皇帝無數了!」 朱允熥聞言心里那個汗啊,原來皇帝的道德水平這么低的嗎? 三人拍了朱允熥一番馬屁后,又給他講解了一番大明海貿的現狀。 「皇太孫,您有沒有想過,為何江南會如此富裕?」 「江南一地的賦稅,抵得上大明一半,這又是何道理?」 朱允熥下意識的道。 「因為海貿嗎?」 「對!」 高明本想給朱允熥講解一下江南的局勢,可看到一旁的楊新爐閉目養神,高老頭心里頓時有點不痛快,將其給推了出來。 「讓他說!」 「他家是松江府大戶,家里產的蠶絲都被織成絲綢賣到海外了!」 楊新爐尷尬地紅了臉,不悅地瞪了高明一眼。 「皇太孫殿下別聽他胡說,微臣家里不過是薄有資產,聊以糊口罷了。」 「不過江南之所以富裕,確實跟海貿有關。」 「可以說江南家家戶戶都跟海貿有關,即使無關的也有間接關系。」 「大明禁止商賈和百姓穿絲綢,可光靠官員穿能穿多少?」 「然而,大明世面上的絲綢價格依然不便宜,究其根本就是絕大部分都被賣給海外番商了。」 「老夫家中雖沒有直接參與海貿,但卻也是沾了海貿的便利,這才有了這點田產。」 在楊新爐和高明等人的講解下,朱允熥總算對江南的情況有了一定了解,知曉了市舶司冷淡的根本原因。 走私成風,屢禁不止。干系重大,牽一發而動全身。 一旦朝廷大規模查禁走私,就會引起江南百姓動蕩,甚至影響朝廷現有的稅收。 搞不好還會激起民變,有亡國之憂。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