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距離蘇澤與朱瞻基的談話已經過去了三天,這三天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開書院的事情交給了張文負責,朱瞻基即將開書院的消息也開始小范圍的傳播開來。 原本蘇澤不準備大張旗鼓的,以免給朱瞻基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可沒曾想到朱棣反而樂見其成,在暗中推波助瀾,朝堂上零星的非議也被朱棣給壓了下去。 蘇澤猜測朱棣這是在為朱瞻基培養班底了。 從之前讓蘇澤帶兵就可以看出來,朱棣在為朱瞻基謀劃些什么。 東宮父子這些年得到了文官集團大部分支持,可在武將集團的勢力稍顯不足。 畢竟朱高熾一直以來處理的內政,很少干涉軍中之事。 而朱高煦十九歲就跟著朱棣一起奉天靖難,武將集團中有很多人都曾經和朱高煦并肩作戰過,是戰場同袍,說上一生過命的交情都不算過。 朱棣讓蘇澤以文官之職行武將之責,明顯就是為了讓蘇澤成為朱瞻基手里的一把劍,以此為突破口打進武將集團。 至于為何不是為太子鋪路,蘇澤不愿意去深想,但蘇澤明白朱棣做著一切都是為了朱瞻基。 因為朱高熾手底下不是沒有領兵的人,可朱棣還是讓蘇澤一個文官去領兵了。 而蘇澤又和朱瞻基關系莫逆,朝堂上現在誰還不知道蘇澤是朱瞻基的親信? 朱棣這一舉動也引發了一些有心人的猜測。 再加上趙王的推波助瀾,朝堂的局勢愈發的撲朔迷離了起來。 不過比較令人意外的是,以往上竄下跳的漢王這次倒是沒什么動靜,這讓漢王黨有些著急了。 朱棣的隨意的一個舉動,便讓朝堂風向變得撲朔迷離,令文武百官琢磨不透。 文武百官沒一個人能猜出皇宮里的那個老人此舉到底是為了什么? 這些日子雖然京城表面上風平浪靜,連罵蘇澤的人都少了不少,可暗地里卻是暗流涌動,一點都不平靜。 蘇澤對外界發生的一切漠不關心,在自家宅子里窩了三天的他終于出門了。 此時他已經帶著丁航等人來到了西山,與之隨行的還有從清風縣調來的施工隊。 這批人擁有豐富的施工經驗,清風縣的建設離不開這些人的努力。 這次為了挖煤,蘇澤把他們全都調來了。 雖然最近事情比較多,不過蘇澤還是分得清輕重的,書院和練兵不急于一時,當務之急挖煤才是頭等大事。 倒不是蘇澤眼窩子淺沒見過銀子,而是答應了朱瞻基要解決京城附近的流民問題。 這幾天在東宮的協助下,京城附近的流民都被匯聚到了西山,簡單的搭建起了住的地方。 可就這么扔在西山不管他們也不行,眼看著這天又要下雪了,總要想個法子安置他們。 所以挖煤的事情就迫在眉睫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