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以工代賑有弊端-《不裝了,其實我是朱重八》
第(1/3)頁
周乾疑惑:“你又不是織女,還非將自己代入,怨不得我。”
“是哦。”徐妙錦灑然一笑:“那你隨便寫咯,我才不在意。”
徐妙錦傲嬌無比,回到城中直接回府,藍玉讓人護送她離開。
………………
院中桃樹枝葉歡快搖擺著,閣樓上傳來藍玉的呼嚕聲,月光下劉三吾絮絮叨叨晃著腦袋,分析旱災的事,臉上褶皺里都是擔憂。
“朝廷救助只能緩一時,江水可解急,但需要沿江百姓共同出力。不如通過每家災民出力出工,朝廷按此給他們發(fā)放代賑錢物。”
周乾聽明白劉三吾的意思,朝廷代賑的錢物發(fā)放不是無償的,它要求百姓和災民通過出力出工,投入勞動獲取救濟糧物。
說白了就是以工代賑,只是說法有些不同。
以工代賑在歷史悠久,幾乎每個朝代都想過這種法子,到了明朝和清朝已經特別完善。
“劉學士,我不贊成以工代賑。”周乾思考后,搖頭。
“周公子有其他想法?”劉三吾頓時不困了,打起十二萬分精神,正襟危坐請教周乾。
“靠百姓勞動獲得朝廷賑災錢糧是短暫的,我們要明白,是水源充足的沿江干旱。若是引江水救旱,短期內當然可以。但旱災的源頭是不下雨。若是沿江災民挖水渠這些完工,到那時還不下雨,怎么辦。”
“若是不勞動,百姓就會失去朝廷的救災錢糧。這只是其一。”
“其二,沿江百姓中,青壯勞動力只有小部分,都是婦孺孩子,這些人肯定不能以勞力換賑災,還有生病的和年紀大的,傷殘的,除去之后沒有多少可用災民。
這些不能參加工賑的人怎么辦,讓他們餓死嗎?這是工賑的弊端。洪武初年那次北方黃河水患,便是工賑,當時老弱婦孺口糧艱難,劉學士忘了?”
劉三吾當下點頭,說自己從未忘過洪武初年這些,道:“老夫記得,最早的工賑,是在《晏子春秋》中記載,歷朝歷代政先效仿。”
周乾抿了抿嘴,沒有回答。水災時運不進,旱災時,缺少勞動力。
要保證以工代賑,不是簡單的說說就可以的,需要官員和軍隊去經常維持才可以。
清朝便廢除過無償使用勞役,由朝廷出錢糧的做法募勞役,以及靈活的工賑資金制度,從經濟和制度等方面保證了工賑實施。
但是也因為政策和管理問題,使工賑產生了局限性和缺點。
應天府沿江,只需要救助百姓的田地莊稼和牲畜,等來下雨,情勢自然會緩解。
但朝廷也不能坐視不理,必須積極進行賑災。
工賑在明代是比較發(fā)達的,在整個發(fā)展的過程中,呈現出幾個特點。周乾邊說邊將這幾年的賑災經驗,用紙寫給劉三吾看。
明朝工賑,前后差別明顯,前期工賑這種救災方法用的很少,應用廣泛在明中期。
洪武初年,朝廷對工賑雖然特別的重視,但是始終沒有制定出特別完善的制度來工賑,都是臨時決定。
明初的洪武三年和洪武五年,工賑都是官府是主要力量,參與最大的是富民和富戶,這是工賑里最常出現的一個問題,
成化元年,四月陜西巡撫項忠修西安,延安等五城,便用過工賑。
成化二十年,北方各府大旱,百姓逃荒,朝廷便派刑部侍郎,工部侍郎等十多位官員帶著京庫銀二十五萬兩往山西,河南等地救濟。
刑部尚書何喬新“讓民疏溝渠,而償以粟”,便是通過興修水利,以工賑災。
弘治,嘉靖,萬歷年間,以工代賑更是到了成熟地步。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白沙|
通化县|
张家口市|
德江县|
崇礼县|
龙州县|
舟山市|
筠连县|
榆林市|
明水县|
夹江县|
东山县|
布尔津县|
长岛县|
剑阁县|
屯留县|
于田县|
颍上县|
赤壁市|
达州市|
蓝山县|
璧山县|
吴川市|
天全县|
安陆市|
福鼎市|
焦作市|
济阳县|
双鸭山市|
普兰店市|
革吉县|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
汉阴县|
桐梓县|
三门峡市|
肥东县|
岳普湖县|
宜州市|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