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路上詢問了相關的問題,周乾心里也有了把握。 古代商稅制度看似完美,卻存在著各種小問題。 后期官營手工業和商業的收入直接作為明朝財政收入,鹽,鐵,茶這幾項在,明初每年鹽課折鹽就有四點六萬兩多。 正德時期,每年二十萬兩增加到后期一百萬兩,明朝銀礦的采集收獲,在永樂時期,課銀總收入達到五百萬兩。 稅收里面有土地稅,人頭稅,商稅和雜稅。 明朝商稅雖然低,但是由于明朝推行了嚴格的重農抑商,導致工商業發展遠不如宋朝。 明朝商稅僅占宋朝六分之一,商稅占全國總稅收百分之五,宋朝的商稅占比為百分之七十。 稅收在明朝大部分依靠土地和人頭稅收,洪武二十多年里,土地稅超過三千二百七十八石。 周乾既然決定開商稅這個口子,便一開到底,待會兒他要和朱元璋提出抽取的標準線。 收稅不是如此簡單,推行的時候困難重重,管你是皇帝派的重臣還是皇子大官,明朝后期抗稅的都動手。 萬歷皇帝派去江南收稅的太監就被當地暴力收稅的給干死了,所以收稅還需要武力保護。 明初誰敢抗稅,官員敢抗議,武裝收稅就成,政令新開始推行,都會受到阻礙。 見到朱元璋時,周乾心如止水。 “老朱,你想通了?”周乾看著他想了想。 “你先告訴咱,為啥說書的地方喝茶水要錢,吃鹽鹵豆子卻不收錢?你先說明白了。” 朱元璋覺得,好奇心一旦被激發起來就收不住了,他還被這個兔崽子下圈套住了。 周乾彈了彈衣服上的雪,慢悠悠坐下:“太冷了。” 內侍拿來了獸金炭。 “老朱啊,你要弄明白茶水和鹽豆子,水和咸豆子互相需要,咱們大明的百姓有個毛病,白給的東西總是喜歡越多越好,偏偏說書那地方必須人把它當場吃光。 客人吃的鹽豆子越多,咸渴,要喝的茶水也就越多,這茶水帶來的利潤比不值錢的炒豆子高多了。 聽書的聽到激動處,口渴難忍,茶水再貴他們也會喝,便像酒樓為何無償提供下酒小菜,酒卻不便宜。摸清楚兩者的關系,便可以想通。” 隨后周乾又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