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些將士說的火器缺點,其實是他們排兵列陣有問題,這些明軍還不懂用隊列之法來彌補舊式火銃的缺陷。 難道沐英當初用的三段擊沒有普及給這些將士用? 其實三段擊在宋朝時,弓箭手用過這種,另一個就是沐英,在明朝初期進攻云南時,在使用火器對付叛軍的大象和野獸部落時,改進戰術射擊方式。 具體是由三人為一個小組,先由最前面的火槍手射擊,然后退至隊伍后專心填充彈藥,由第二名士兵上前開火。 三人交替裝彈,開火,使原本射擊一次需要一分鐘的以上的火槍效率提升三倍。 東瀛戰國史上,織田信長用的三段擊戰法,據說憑此打敗了武田家引以為傲的武田赤備隊。 在后膛槍發明前,主流使用的是火繩槍,大明稱為鳥銃,在東瀛則被稱為鐵炮。 火繩槍雖然威力大于弓箭,但缺點也很明顯,戚繼光兵法記載,操作分十道工序。 非常熟練的士兵全套下來也需要最少三十秒,一分鐘才能打兩發子彈。最操蛋的是,只要下雨或者陰雨潮濕,就會沒法用。精度也太差,五十米以上被打中的都是運氣差的。 周乾曾經在一個國外片子里看過排槍時代經典的三段擊加拼刺刀戰術。 如今火器在軍中配置越來越多,但是朝廷似乎不重視將士和大兵的培訓。 許多槍陣戰術根本沒有普及,明軍使用火器都是一起打,然后第二發還沒舉起來,北元騎兵已經到跟前了。 想到這里,周乾示意大家安靜,他站在人群里道: “方才有人與我說,在火銃手齊射后,通常元賊騎兵就已經沖了過來,最前排的火銃手無法立刻去撤退,便被騎兵的弓箭射死射傷,其實只要改進下,便可彌補火銃手劣勢。” 眾將士聽完不吭聲。 那個給周乾最先遞過肉的道:“你這理雖然是這個理,但是朝廷不重視,你這個也是白搭。” 周乾道:“或許有朝一日,大明也會有最好的火器和火銃手。” 徐輝祖也站在人群里,聽著周乾給大家的一番演講,不覺感慨自家妹妹的眼光確實不差。 虞王在皇孫中確實更高一籌。 那大兵聽了周乾的話,他心中已經有了有了判斷,這個新兵懂的東西特別多,隨即便有意結交道:“不知小兄弟如何稱呼?” “在下周乾。” “我叫李胡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