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陳招娣的眉頭自然也皺了起來,不過她到底比王三妹沉得住氣,只是默默地看著劉欣雨。 劉欣雨從陳招娣的眼睛里感受到陳招娣明顯對劉欣雨這種自砸飯碗行為的不滿,在心里默默地為自己點了根蠟。 早知道事情會是這樣的發展軌跡,那天陳招娣說直接賣機器的時候,她就不會說出自己的計劃了,怪自己太年輕,思量不夠周全! “二嬸,你別急嘛,如果二嬸真不想去村辦廠上班,咱們家可以做別的呀,又不是只能做包。”劉欣雨看了眼氣呼呼瞪自己的王三妹,不以為然地說道。 做別的? 這下子不但王三妹刷地看了過來,陳招娣還是方靜姐弟也都看了過來。 劉欣雨卻不著急揭曉謎底,而是看著方明問了些問題。 方明一年三百六十天,至少有三百五十天是在走街穿度過的,幾乎走遍了烏縣大街小巷和鄉鎮田野,對于老百姓的需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 與方明一席談,劉欣雨心里漸漸有了方向。 事實上做了那么久的書包生意,生意已經沒有開始那么好做了。 倒不是說書包生意不能做,在烏縣以他們這樣生產和銷售模式,利潤已經越來越少。 劉欣雨考慮良久,終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咱們的雙肩書包生意已經遠不如從前,那就換一種產品試試。從方明提供的信息,我覺得咱們有兩個產品可以做,一是做童裝,二就是做床單、枕套。你們覺得哪樣更好?” 陳招娣眉頭緊緊皺了起來。 在她看來這兩個方向都不能賺錢。 雖說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家過那種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但是孩子的衣服不是小孩子接大孩子的,就是用大人的舊衣服改,就算有人家給孩子買新衣服,也是過年才會難得地買上一次,這種生意能賺錢才怪! 方明倒是覺得可行,記得上個月,劉家小老四非要跟著他去做生意,結果還真有人看中了小老四身上的衣服,問他們在哪里能買到呢。 小老四身上的衣服是劉欣雨去年放暑假時從京城帶回來的,據說是件樣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