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衛寧抑揚頓挫,許是在猜測模仿當初蔡琰的語氣。 衛宣啞然,心中也暗贊蔡琰聰慧,太守陰德讓人散播謠言污蔑他殺戮太重導致陰陽失調從而冬日連綿陰雨。蔡琰卻用論語的仁愛之說來回擊。 事實上自己在郡北所作所為可能不為一些豪族所接受,太守府許多官員肯定也不喜歡,但從仁愛的角度來說是無可挑剔的! 造謠者可以攻擊眾人看不到的事情,可以陰謀論,可以莫須有,衛宣無法自辯,但是孝悌兩字上,衛宣是道德楷模,替父親擋住王越必殺的幾劍,為了替外出的弟弟衛通留下大俠童淵費盡心機,在家中對父母長輩還是兄弟姐妹都沒的說,這些安邑上下都知道。 你要否認衛宣孝悌上的不良是不會被人承認的,那么只剩下攻擊論語了。因為有子說的很清楚了,為人孝悌者不會犯上,那么衛宣作為督郵在郡北的所作所為多半是太守陰德的授意,是衛家太師的授意,真要是有什么不妥當的地方該是太守陰德膽著。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段話更是告訴蔡邕和所有的儒家學子孝悌乃仁義之本,衛宣的本質、本心是好的,就不會有大過錯! 回到細節上,衛宣屠歐家而大寧豪族紛紛賑災,衛宣逼退張楊而楊縣縣衙一面抓捕太平道首領,一面開倉賑災,不管過程如何,結果是人們愿意看到的。 不得不說蔡琰書讀得好,也用得好,當然最關鍵的肯定還是蔡琰對衛宣先入為主的好印象。一個能夠將佃戶賬單和借條當眾燒毀的人,一個明明有四名可以任意驅使的女婢卻留在未婚妻身邊的男人,怎么可能是一個壞人?不是壞人怎么可能惹得天怒人怨?肯定是有人造謠誹謗了! 當然也有可能隨著在安邑停留的時間增長,蔡邕也逐漸了解到了河東所面臨的的困局,以及太守陰德所主導的太守府不作為。至少太守府沒有賑災,而衛家在衛宣的勸說下主動承擔了官府的部分責任,蔡邕稍微打探一下也就知道了。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衛宣最終做出了一個困難的決定,年輕的督郵僅僅行縣一月就向太守提出辭職,并且直接掛印在督郵櫞。 讓衛宣心寒的是,太守陰德甚至連表面功夫都沒有做,沒有做出任何的挽留動作,相反私底下還跟親近說自己去一大患,河東安逸。太守府上下許多官員也松了一口氣。殊不知,因為衛宣的辭職,原本可能有所改善的河東局面被終止。 老丈人既然來了安邑,衛宣自然要第一時間前去拜訪,所以從太守府出來之后衛宣就帶禮物前往蔡琰落腳的院子。 和以往不同的是因為蔡邕的到來,蔡琰變得深入簡出,因而當衛宣來到蔡琰暫住的院子的時候,門口的仆從沒有喜滋滋地跑去通知蔡琰,而是去告訴了蔡邕,然后蔡家的一位仆人將衛宣帶到了會客廳。 印象里蔡邕是一個古板且頑固的大儒,所以衛宣表現得十分謹慎。會客廳只有蔡邕一個人所以并不難認,而且蔡邕身上那股子讀書人的氣息撲面而來,不過為了不致于失禮,衛宣在跟領路的仆人確認對方的身份之后就立即匍匐在地:“小婿見過岳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