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蓋倫船留下了相當多的文獻資料,甚至還有實物船體,劉一峰對蓋倫船興趣不大。但鄭和大寶船那可是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的,不僅船體全部被毀,所有官方文獻資料和圖紙也完全被毀了,后世的考古學家都只能靠只言片語去猜測。 現在不僅有機會一窺真容,還能親自搭乘,劉一峰能不興奮嘛。 等那十幾艘寶船靠近港口后,眾人都看了過去。 “怎么這船的帆和剛才那艘不一樣呀,土黃土黃的,剛才那白帆看上去氣派多了。” “你知道個屁,剛才那船明顯就是大人物的船,我們這些民夫,坐的就是這種土黃土黃的船。” “剛才那條船好高的,怎么這些船都這么矮呀。” 馮碩和另外4個商行的頭領也都圍了過來,他們紛紛的討論了起來。李鴻基之前和劉一峰的對話他們也聽到了部分,馮碩就直接問到:“李鴻基,為什么兩種船不一樣呀?” 李鴻基畢竟還是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還是挺享受這種眾人都關注自己的情況的,有些得意的說道: “之前那條船是軍艦,只不過沒裝火炮而已。那種船速度快,也靈活,遠程航行最佳。但載重量不如我們要坐的寶船,而我們的寶船速度雖然相對要慢些,也笨重些,可是載重量大。” “為什么呀?” “李鴻基,軍艦為什么那么高呀?” “不都是船嘛,怎么用的是兩種帆呀?” “那種白帆和這種土黃色的帆有什么區別呀?” 眾人的問題連珠炮般的糊了李鴻基一臉,他卻一個也回答不出來。 他畢竟只是在南軍聽聞過一些海軍的常識,不是真正在海軍服役過,更不是什么專家,只能張著嘴巴動了好幾下卻什么都說不出來。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簡單,軟帆是包括了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的地中海文化圈的航海體系,而硬帆是獨屬華夏文化圈的航海體系。 這些寶船是多桅的,清一色為用竹子做撐條的硬帆。帆布有些是植物纖維編制的,比如竹席,有些是浸過專門藥水的帆布,所以顏色大多數是土黃色的。 這就是華夏文明特有的硬帆。 硬帆的布局比軟帆簡單太多了,不需要復雜又繁瑣的支索,只需要簡單的錨點控制每條撐條,然后匯總于一個滑輪系統就能控制其升帆和降帆了。 而操作那個滑輪的的人,甚至能精簡到一個熟手即可。軟帆可做不到,每面帆都需要至少兩個熟練的水手,而且全帆展開的情況下能多達十幾面帆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