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可能!” 吳三桂是第一個沉不住氣的:“500人的吃喝拉撒不是個小數目,他怎么養活那么多人?” 李巖行了一禮后說道:“小吳大人,東山州不缺糧食,每個開礦的商行都會自己修建營地,囤積大量的食物的,對張匪而言,搶就是了。況且東山州的野獸極其豐富,其實光靠打獵也是能活下去的。” 吳三桂明白了,自己用的是大明本土的觀念。 據說藟山城倉庫中的5年糧都已經拿出來喂豬了,那可是精糧呀,整個大明也就東山州如此奢華了。 沒辦法,這些糧食運不回本土。 東山州土地肥沃,地廣人稀,第一批和第二批移民到藟山城時,還保留著大明本土的種植習慣,見到有如此多的土地,是瘋狂的開墾種植的。等他們收獲后,卻并沒有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太久,因為他們發現他們吃不完然后也沒地方能賣。 金山城建立后,那些開墾了無數農莊和牧場的商行立刻運送了極多的糧食到了金山城,企圖賺到第一筆金。藟山城做糧食生意的商行都這么想,于是卷了起來,結果就是金山城的倉庫都裝不下了。 金山城只能一邊修新的倉庫一邊督促挖金礦的商行趕緊把糧食都運走。 張獻忠搶的就是這批糧食,他實際上也就只有糧食可以搶。初期他還搶錢財,后來發現那些銅幣銀錠就是垃圾,因為沒有人敢和他們做生意。 第一次圍剿失敗后,海事局果斷的告誡了所有的商行和探險者:敢和張匪做生意的人,海事局決不輕饒! 在東山州這個海事局掌握了回大明唯一途徑的地方,底牌再硬的商行都只能乖乖聽話,況且人家海事局還占著理的。 現在的張匪已經不搶錢財和食物了,改搶物資,衣服,鹽,容器和金屬工具。還有人,那些被掠走的還在服役期的民夫基本被搶了一個回來都沒有,都主動或者被動的加入了張獻忠的隊伍。 有了人有了能改造為武器的工具,其實光靠打獵也是能養活人的。 東山州除了棕皮野人外,就沒有什么人,這里的動物真的傻的不行,看到人了不躲不閃。你扔把麥穗在地上就傻乎乎的過來吃了,找根木棍一棒子下去就是一頓肉吃。 “李巖,你繼續說。” “是,大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