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此約定俗成的常識,至少需要10年以上才可能形成。而劉一峰對他身邊人的觀察,最西邊的關中人,最北邊的晉地人,最南邊的嶺南人,最東邊的金州人,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居然都有這常識,那么形成常識的時間10年絕對不夠,至少30年。 很多后世年輕人并不知道,所謂刻在dna中的喝熱水,其實也是50年代開始的,而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個觀念才真正的傳遍全國各個階層。 你可以選擇不喝熱水,但在大夏天父輩叫你喝熱水,你不會覺得有什么奇怪的。而在其他國家,夏天你讓別人喝熱水試試,別人絕對會用關懷智障的眼神看你。 30年左右的時間,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才變成常識,繼而才有所謂的刻進dna。 這邊的大明百姓對于大明餐飲業如此發達,一點都不奇怪,也就說明大家吃飽飯很久了,吃飽后肯定要追求吃好了,才會有如此多的飯店。 當然還有個原因是東山州地廣人稀,然后早期發展的都是農業,糧食產出有些過剩。 藟山城周圍的那片平原,基本已經是一個接近華北平原的規模了,早期開墾的良田如今都荒廢了三成了,因為實在不需要那么多糧食。這個時代的人又沒有通貨緊縮的概念,不會學后世資本家寧愿倒掉也不出售,直接導致了東山州的糧食價格遠低于本土。 這也是件好事,至少在本土很難吃起肉的民夫,在東山州兩三天就能開次葷。如果是在商行工作的平民,或者收獲頗豐的探險者,頓頓大魚大肉都是可能的。 所以劉一峰經過思考后,決定先靠餐飲業賺自己的第二桶金。 這個提議在開會的時候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同,李鴻基他們見識過藟山城那個炸物小店的輝煌,后來加入的宋獻策,馬晨和趙老五等人則是已經品嘗過劉一峰的手藝了,他們都對劉一峰開店必然賺大錢充滿了信心。 不過他們怎么也想不到,未來有一天,他們也會像馮碩一樣,成為某家著名食鋪的店掌柜。 因為劉一峰要開的是連鎖店。 他的布局已經想好了,高端的食府,就以張鈞這邊為主,他的名號已經初步在金山城權貴圈打響了,剩下的就是慢慢做一些后世的大菜震撼這邊的人了。 中端的食鋪才是他競爭的主力,但他不準備和金山城已經逐漸成熟的食鋪掌柜們拼刺刀,他要劍走偏鋒,不開傳統意義上的食鋪,而是開類似藟山城的炸物小店和金山甜莊這類非堂食的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