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真正讓斑鳩的大名響徹大平原的,是那一份以驚悚搞怪著稱的《丹佛日報! 某個名叫埃德加愛倫坡的潦倒窮小編,在《丹佛日報上用一貫夸張驚悚的手法,寫了一個唐吉坷德式的印第安酋長。 這個酋長企圖在布拉克山建立一座近代化工業城市,卻因為各種各樣的毛病鬧出了許多笑話。故事現在正在報紙上連載,據說反響不錯,很多人都給他推薦打賞,這可比什么《紅字什么《瓦爾登湖要得勁多了! 這也是比爾和斯奈德認識到斑鳩的第一次。 也許故事未必都是真的,但是毫無疑問,這個斑鳩的確是一條大魚! 尤其是從望遠鏡里遠遠地見過了那一座白石城之后,快槍手比爾有一種直覺,相比起那座荒唐的白石城來說,斑鳩,才是他應該第一時間獵殺的目標。 也許他所獲得的關于斑鳩的情報還不夠充足。 但是,智者才需要抽絲剝繭慢慢分析,野獸從來只憑本能行事。 比爾在一瞬間,便發現了那一座白石城的‘咽喉’所在。 沒有絲毫猶豫地,他下令自己的軍隊轉頭向后,朝著那一支可笑的印第安人軍隊沖了過去。 …… 他的部隊有三百多人都是步兵,騎兵有一百多人。 在他的步兵部隊還在混亂地轉向的時候,騎兵隊伍已經越過他們,遠遠地沖了出去。 在火槍作為主要戰斗武器的19世紀,騎兵的作用更多的體現在出其不意的突襲,以打破敵人的陣型為主。 但是在比爾的手上,他將其用成了一只正面突擊力量。 他自有他的道理。 他所招募的這些士兵,都是積年老牛仔,說是身經百戰,也的確不為過。但是老牛仔能存活至今,靠的一半是實力,另一半是‘見機行事’。 要讓他們排隊槍斃絕對是想多了,遠遠不如就這樣一沖而上更有效果。 當一百多騎沖鋒起來的時候,連大地都在顫抖! 自從呆板的火槍陣列出現之后,戰場上已經很難再看見騎兵集體沖鋒的場面了。 沒有誰能沖得過排好陣型的火槍陣,那最后的30米,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絞肉機器,無論填多少人馬進去,都得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