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雁門城之名來源于城南的雁門關,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而雁門關名稱,是因其兩山高峻,連綿不絕間,鳥飛不越,兩山中有一缺,其形如門,關隘自然,鴻雁往來,故稱雁門關。 當年大夏始皇帝攻占雁門關前曾說過,‘得雁門而得中原,失雁門而失天下’,使得雁門關風頭更盛,一時間為天下人所知,后更有文人騷客來此雁門關登高望遠,一舒胸中志氣。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元和九年,雁門城出現叛亂,張煦領命前來鎮壓,詩人李賀即興賦詩,成績千古名句: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壯哉!我雁門關!” 雁門城,保康門街,縣學旁邊一處茶肆,一名學子正口若懸河,跟身邊一對剛進城的父女講著雁門城的歷史。 那父親面相老實,穿著麻衣短褐,外罩半臂,束腰帶,下身長褲,腳登麻鞋,一副小販模樣。 女兒大約十三四歲,頭上雙髻,窄衫長裙,肩有披帛,皮膚雖有些農家粗糙,但一雙大眼睛左顧右盼,自有一番靈氣。 書生名張仲道,為雁門城縣學學子,今日休沐,在門口茶肆打發時間時正好遇上這對父女,與那小販交談三言兩語,頓覺親近。 因此主動為這久居城外,初入雁門城的父女講解城中歷史。 “說起雁門關發生過的戰役,那可真是多不勝數,前兩日在《算學》課上,楚夫子還問了我們一道題。 說是在雁門城初建之時,大夏還未一統,有一國稱漢,有名將,曰韓信,后人評價‘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他曾帶兵駐守雁門城,手下有一千五百名兵士,在戰斗中戰死四五百人,余下兵眾,站三人一排,多出二人;站五人一排,多出四人;站七人一排,多出三人。 問,韓信手下有兵幾何?” 張仲道余光撇過父女倆,有意顯擺自己水準,“你們可知,這題結果為何?” 溫瑜原本聽得昏昏欲睡,她聽這人滔滔不絕半個時辰不停,又礙于身份“嬌俏害羞”的性格不可貿然離去,只做出害羞狀垂眸盯著地面,實際上在走神。 真的佩服許二叔,能夠和這學子交言甚歡,樂此不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