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彼時的青城山上。 已然洞悉有客造訪。 老君閣,首位盤坐著白袍老人,白發盤于頭頂,戴著星冠,銀須長似瀑布垂直而下,面容紅光,精神煥發,隱隱有一絲返童的模樣,可謂應了那句“仙風道骨,鶴發童顏”。 下方其余幾人身穿紫袍,灰白頭發盤于頂,束著月牙道冠,橫插八卦木簪,留有山羊胡的面容精神飽滿,氣度勝過世間尋常老人百倍,但少了首位的那種返童神態。 年紀較輕的老人朝首位拱手:“掌門,京城還是來了,我派當如何選擇?是閉門?還是迎接?” 此人是青城派第六道人,蒲葦,內修青城丹法“無畏”,十年守山感悟“守無之虛”道法,此法分三步,第一步“守中之和”;第二步為一道化萬”,第三步“萬化歸一,一歸虛無”。 五年前他奉命去往蜀郡,半路遇匪上百,他凌空施展一劍化千,瞬間團滅上百匪人,那場面,遠觀路過的行人修士無不頭皮發麻。 他那劍氣化千正是青城丹法“無為”中的“守無致虛”道法第二步“一道化萬”,要是真到“化萬”的地步簡直細思極恐,劍氣化千都足矣在宗師境橫行,不論遇上同境界的佛家“金剛”,還是儒家“超凡”,能抗住那一劍的估計也沒幾個,或許遇到外修武境宗師吃力點,其余內修很難匹敵。 在當時蒲葦年僅四十左右,當年武榜直接排行五十之內,也是當年唯一個出一擊而登榜的道人。如今過了五年,也沒人知道他那守無致虛道法修到了哪個程度,主要是沒登徒子武癡試劍。 另一位接話:“自然得迎接,我派遠避俗世,關門做甚?再說當今蜀地實在難以評價什么,要不是看在上京城那位還端坐著,要不是門派清規約束,貧道早都想下山給那郡守一記還虛指?!? 接話的是第五道人,崔成江,入山門近五十載未離開半步,據說以畢生之力修青城“青城決”,練“一指還虛”,他沒顯露,所以具體到了哪個境地無人知曉。 又一個搭話:“五道人說得對,避山門就意味向朝廷對立,此法萬萬不可?!彪S后又補上一句“蜀郡之災上京城那位早晚會自己收拾,我派屬于避俗正派,沒到萬不得已還是盡量少參合朝局。” 他是第三道人,谷恒隆,內修青城“重陽九鼎法”外煉“火烈攝魂指”。唯一出手是在十年前,當時佛道兩家交流,他一指“火烈攝魂指”重創了佛門金剛境卓圓宗師的“二指禪”,一舉成名宗師上品境。 “都別爭啦,自從四道人下山后,就屬你們沒主見。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嘛!” 一直沒現身的袁道人從門外姍姍來遲,今日他難得換上紫袍,束上月牙道冠,插上八卦木簪,這般正經的裝扮還是少見。 首位一直沒開口的仙風道骨老人露出笑意:“第二道人,你又遲到了?!彪S后疑惑問:“小師弟呢?” 袁道人找個草蒲團盤坐,擺了擺手:“修煉太投入一時忘了時辰。小師弟這時候差不多在路上吧!” 第五道人崔成江毫不客氣的拆穿道:“小師弟又下山去了,聽說不放行還差點兒動手打人?!? 首位的掌門嘴角抽了抽,暗悔不該提這事兒,尷尬的咳嗽:“小師弟終究也年輕,跟我們幾個老家伙上山清修肯定呆不慣,偶爾下山貪戀紅塵正是他這個年齡該有的反應?!? 第三道人也幫腔:“如果這朝廷要我派表態,或者派人下山協助剿.匪,要老道看就安排小師弟下山歷練歷練性子才好?!? 還沒等掌門反應,袁道人先否決:“小師弟太年輕,又未經歷人世,貿然下山肯定不妥當?!? 五道人反駁:“老道幾個誰人不是十來歲游歷江湖?難不成讓小師弟在山上待一輩子?即便他最后成為了第二個李天人,一生沒經歷過俗世洗滌,最后的道又怎能頓悟?別忘了他也是老道的小師弟,只是關愛的方式不對而已,你跟掌門喜歡嬌慣,而我跟三道人喜歡嚴厲鞭策?!? 這話一出,讓袁道人跟掌門語塞的陷入沉思。 第三道人連忙打岔:“咱們聊的啥?不是應該討論朝廷的對策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