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又加強了皇權。 朝臣一看,才發現這身蟒服,確實只有六條龍。 “于國有大功者,當賜蟒服!” 朱祁鈺認真:“這大明第一件蟒服,應該賜給對大明江山社稷最大的那個人!” “于謙!” 當出頭鳥的滋味不好受啊。 于謙跪伏在地,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我低調。 “賜服!” 朱祁鈺繞過龍案,站在丹陛之上:“這大明第一個臣子穿蟒服的人,該是你于謙!” “當彪炳史書,為后世所稱贊!” “特賜恩去后殿更衣!” 這就穿上啊? 于謙趕緊磕頭:“微臣謝陛下天恩,微臣必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兩件蟒服,賜給于謙一件。 另一件該賜給胡濙了吧? 胡濙心心念念的,也想穿穿蟒服,過把癮。 可等了半天,皇帝沒后話了。 不禁心里失望。 “這第二件蟒服!” 朱祁鈺沉默許久,才開口。 讓你胡濙昨晚敢叨擾朕? 想為文人出頭? 你是朕的狗,不該幫著別人咬朕? “老太傅扶立之恩,穩定朝局之能,為朝政夙興夜寐,不圖回報,如諸葛武侯在世。” 朱祁鈺道:“這第二件蟒服,就賜給胡濙!” 胡濙心里松了口氣。 磕頭謝恩。 “以后,于國有大功者,為國開疆拓土者,為朝政鞠躬盡瘁者,為朝局做出突出貢獻者!” “皆可憑功,賜蟒服!” “上朝可穿著蟒服上朝!” 圣旨傳下,必然引起天下嘩然。 蟒服呀,不管怎么說,也是提升了臣權。 于謙換了蟒服進來,一身紅衣,金龍浮于衣上,再次磕頭叩拜謝恩:“陛下,這蟒服甚是暖和,是何材料所做?” “鵝絨。” 朱祁鈺對于謙還算滿意,昨晚他沒攙和文官的事,說明他把自己當成了勛貴。 所以,今天特賜大明第一件臣子穿的蟒服。 于謙聞了聞:“微臣并沒聞到白鵝羽毛的臭味呀?” “這就是皇家商行研制出來的方法。” “朕千思萬想,想到了穿羽絨服,抵御漠北極寒天氣。” 朱祁鈺笑道:“邢國公,你告訴諸卿,穿著這身羽絨服,能不能去塞北生存?” 于謙明白了,皇帝用這羽絨服解決穿衣問題。 “微臣剛剛穿了片刻,便覺得渾身暖和,如同烘烤火爐一般。”于謙覺得暖和。 胡濙換了蟒服出來,也覺得格外悶熱。 但更多的是榮耀! 他歷經五朝,老了老了成為吏部尚書,天官。 又被賜予蟒服,這輩子算是值了。 “陛下,老臣以為,推廣此物,我大明能統治漠北!”胡濙懂皇帝的心思。 用蟒服來推廣羽絨服。 把羽絨服的價值炒高。 讓商賈去做羽絨服的生意,一來能增加鴨子、白鵝的養殖,提供肉類; 二來能降低羽絨服成本,讓羽絨服加快在民間推廣。 “大明統治漠北,有三個難題。” “其一糧食,有玉米三寶在手,糧食問題會得到解決的。” “其二取暖,如今有了煤炭,取暖問題應該問題不大。” “其三就是穿衣取暖了,以前需要用棉花,而棉花價高,普通百姓用不起的。” “尤其是更遠的北方,棉襖也無法更好的御寒,這羽絨服卻能。” 朱祁鈺笑道:“朕已經讓皇家商行,制成十幾件羽絨服,賜給李賢、商輅、原杰、寇深、俞山、劉廣衡,以及神英、房能、范昇、范炅、陶瑾、顧榮、牛珍等鎮守邊將的名臣名將。” “他們在邊疆戍衛,十分辛苦,這個年肯定是沒過好的。” “朕的賞賜輕于鴻毛,卻重于泰山。” 朱祁鈺是真能自夸呀。 看著朝臣眼巴巴的樣子。 “爾等也有,京師用不著太厚的羽絨服,皇家商行為重臣都準備了一件,稍后便賜下去。” 皇帝用羽絨服,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謹防百官幫著文人說情。 胡濙到嘴邊的話,只能咽回去。 “諸卿,說說吏治問題吧。” 說回正事,朱祁鈺沉吟道:“去年,朕增設了很多新部門,放在各部之下,但有的和各部職能部門相悖。” “朕看呀,應該該合并的合并,精簡吏治,才是正事。” 這件事,討論很久了。 皇帝想增設一部,但朝臣認為會造成職能臃腫,對吏治無益,效仿宋朝的冗官。 “六部,朕想以部-司-局-科行事。” “清吏司單獨提出來,成立一個司,而不是在六部下都設清吏司。” “六部職能完全明確劃分清楚,彼此協作、牽制。” “諸卿意下如何?” 朱祁鈺話音方落。 就遭到群臣的反對:“陛下,六部清吏司,雖然是一個名字,其實職能完全不同,單獨提出來,如何成立新部門?” “就說吏部,文選、考功、驗封、稽勛四個清吏司。” “清吏司只是掛個后綴罷了。” 皇帝要削弱六部的權力,往內閣、軍機處收權。 變相增加皇權。 “名字之爭沒有必要。” 朱祁鈺道:“朕的意思,精簡機構,提高行政效率。” 朝臣咀嚼著,改革吏治,關乎著各方利益。 新設容易,裁撤可就難了。 “陛下,老臣以為,設司-廳-局-科更加合理一些。” 胡濙斟酌道:“因為各部都有司務廳,而各科,設在司之下,所以老臣認為,廳該比局高。” 部-司-廳-局-科,五級行政,又要多一級的人。 行政費用提高了。 “司和局已經夠用了,何必多加一個廳呢?” 王復認為:“廳可單獨于外,在國朝統治松散地區,設廳,由中樞直管。” 這是用廳,替代都指揮司。 改革吏治,千難萬難。 “朕也認為,多設廳一級,會造成冗官的局面。” 朱祁鈺琢磨著:“司務廳是掌文書的,僅僅九品而已,提到局往上,完全沒必要了。” “這樣吧,就先設部-司-局-科,將廳設在地方。” “各司主官由右侍郎兼任,仍為正三品。” “司下設局,局主官為郎中,仍為正五品。” “局下設科,科主官為員外郎,仍為從五品。” 換湯不換藥。 胡濙表示反對:“陛下,右侍郎由右侍郎兼任司的主官,未免過于奢侈,各部清吏司的主官只是郎中而已。” “原部門不變,新設的司為右侍郎兼任。” “適當的合并、裁撤。” 朱祁鈺也是深思熟慮的。 “陛下思慮甚是,但右侍郎要增加很多位,行政開支又要增加了呀。”王復提議。 “無妨,只要多多遴選能吏即可。” 朱祁鈺繼續說: “朕以為,戶部的倉庫,為局一級,設一倉儲局,管轄所有倉庫。” “而原提舉司、鈔紙局、印鈔局,其實已經無用了,干脆革掉。” 寶鈔已經發行不下去了。 留之無用。 耿九疇臉色發苦,這是削戶部的權呀。 “陛下,倉儲極為重要,設局難以通下所有倉儲,干脆設倉儲司,同下戶部內所有倉儲。”王復提議。 朱祁鈺頷首:“就設倉儲司,右侍郎兼任倉儲司主官。” 朝臣對此沒有異議。 “陛下,那銀鈔該怎么辦?”耿九疇道。 “單獨設銀錢提舉司、商業提舉司、農業提舉司、治水提舉司、醫藥提舉司、教育提舉司、宗錄司。” 一口氣,單設七個提舉司。 “陛下,這要增加多少官吏呀?” 胡濙第一個反對:“原醫藥局就夠用了,銀錢、商業、農業可入戶部,沒必要單獨設司。” “治水司、教育司、宗錄司倒是需要,但主官官職不能太高,朝堂支撐不起俸祿開支。” “盡量精簡機構,提高效率即可。” 朝臣也覺得是。 皇帝太狠了,一口氣設了七個司。 大明總共才幾個司? “不能入戶部。” “朕打算改銀錠為銀幣,銀錢提舉司要單獨設司。” “商業司必須要設,一是要管商賈,二是收稅,宮中的鈔關,也會歸于商業司。” “而農業司,更是國之根本,農業局不夠規格,未來推廣玉米三寶,都需要農業司。” “醫藥司按照朕的意思是,先設個空架子,還是原來局的配置,只是叫司而已,官職一應不變,但太醫院設在醫藥司之下。’ “將惠民藥局單獨提出來。” “再設一醫學堂,就將原太醫院內部的學習堂提出來即可。” “醫藥司還可設一個書局,用來整理、編纂、推廣醫書。” 朱祁鈺認為很有必要。 而分配局,仍然設在吏部之下。 七個單獨司,還得詳細劃分。 “陛下呀,這要增加多少官吏呀?” 姚夔苦笑:“中樞設了,地方設不設呢?” “地方酌情設,比如治水司,在需要治水的地方,設一治水廳,治水之后,降格為治水局,用來維護水道。” 這一聽,怕是要征召更多的官吏。 而且,這些官吏是不能裁撤的。 “陛下萬萬不行!” 胡濙跪在地上:“按照您這么算,朝中官吏要增加一倍呀!那怎么行?” “一是國家朝政負擔不起這么多人的開支。” “二是,民間官吏,名為官吏,實為地方一霸,陛下多設官吏,就是多了幾頭老虎,去撕咬百姓罷了!” “官吏當精簡,而不該多設!” “大明多有全才,一司多用,方是正理。” 朝臣都贊同胡濙的話。 “官吏如坐寇,朕心知肚明。” 朱祁鈺斟酌道:“未來,朕打算不設吏。” “吏也由朝堂支付俸祿,吏也進入考核,可升遷。” “絕不能放任吏員在地方做大。” 此話一出,朝臣苦笑:“陛下,錢從何來呀?俸祿從何而來呀?” 皇帝這是管殺不管埋。 “都是后話,以后走到哪一步看到哪一步。” 想有錢,必須得開海。 永樂朝那么多軍費,主要來源是海上的錢。 海商個個富得流油,把他們都殺了,錢也來了。 “陛下開疆拓土,要建更多的省份,已經需要大量官吏了,若還放開吏員的限制,中樞怕是支撐不下去呀。” 胡濙的話引起共鳴。 雖然皇帝搶了很多錢,但錢實在不經花,估計很快就要見底了。 今天有加更!改完就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