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但從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劉鑠暫時沒有這樣的來錢渠道,因此減免口賦、算賦,對他而言,無異于是飲鴆止渴,得不償失。 劉鑠最多可以減免一定量的口賦、算賦,靠著人口基數維持收入穩定,但若說徹底免去,完全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可取的。 不過...... 對于穿越者而言,從來都是考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絕對不會想那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劉鑠毫不猶豫地問道: “不能提高畝產嗎?” “提高畝產?” 聞聽此言,即便是荀彧本人,也不由地為之一愣:“主公,即便我等大量興修水利,將少量旱田變成水田,只怕也難以彌補虧空。” 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制約畝產的因素只有一個,那便是灌溉,水田的畝產能夠達到兩石,而旱田甚至可能不到一石。 可是...... 現在的糧食缺口巨大,即便把平均畝產一石半,提升到平均畝產兩石,恐怕也難以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的難題。 然而,劉鑠沒有順著荀彧的話思考,而是直接詢問:“文若,按照你的計算方式,畝產達到多少,才能讓老百姓不缺糧食?” 荀彧略一思忖,直接給出答案:“至少平均畝產要達到兩石半,最好是三石,但是主公,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此高額的畝產量,即便是產糧大郡南陽、汝南,也不可能達到,他們的平均畝產,也不過是一石八左右。”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與南陽、汝南毗鄰,因此對于兩郡的民生頗為了解,這兩郡盡皆是河道縱橫,不缺灌溉,因此畝產偏高。 但即便如此,比起東郡的平均畝產一石半,也不過高出三斗而已,可即便如此,在從政者的眼里,多出的三斗的產糧,亦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數字。 “主公。” 言至于此,荀彧試探性詢問道:“除了興修水利之外,莫非您還有別的提高畝產的辦法?” 【作者題外話】:算賦是針對15歲以上56歲以下的成年人征收,其開始存在比口賦要早.始于秦商鞅變法,名目是“為治庫兵(兵器)車馬”,算是一種軍賦。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政治黑暗,口賦一度自1歲起征。 漢代時,算賦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當時,每個成年人每年算賦為一百二十錢。政府為抑商和限制蓄奴,規定商人和奴仆繳兩倍;另為增加人口,鼓勵早嫁,規定15~30歲女子未嫁者繳5倍。 口賦則是對未成年人征收的人頭稅.始于漢代,與算賦共同構成漢代的人頭稅。口賦數額為每人每年二十錢。對兒童的起征年齡開始為7歲,漢武帝時因匈奴用兵,將之提前到3歲,漢元帝時又改回7歲。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