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嗯。” 袁紹捻著頜下一縷胡須,兩道濃眉擰在一起,似是在腦海中激烈思考:“公則言之有理,劉鑠此舉咱們不得不防。” “可是......” 話鋒一轉,袁紹聲音不帶有任何溫度地道:“正如公則所言,我軍面臨與公孫瓚的正面對決,兵力上捉襟見肘,該如何防止劉鑠突襲?” “這......” 郭圖聲音略微拉長,給自己留足思考的時間:“主公,屬下以為,不管劉鑠是虛張聲勢也好,還是真心偷襲也罷,咱們總得留點兵馬駐守。” “鄴城乃是魏郡的核心,而且是百年重鎮(zhèn),城高池深,易守難攻,主公完全可以派人留守在鄴城,自己率領精銳趕往前線指揮戰(zhàn)斗。” “如此一來,不僅主公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而且前線軍心同樣可以穩(wěn)固,公孫瓚若得知主公親臨前線作戰(zhàn),勢必會有所收斂,可謂一舉三得。” 鄴城。 春秋齊桓公時期始筑。 戰(zhàn)國時期魏文侯定為陪都,也是西門豹投巫治鄴之地。 及至目前,鄴城已經(jīng)是一座數(shù)百年之久的城池,而且它經(jīng)過歷代人的修繕,可謂是固若金湯,堅不可摧。 歷史上,曹操的打仗風格如果歸咎為一個字,那便是“快”,以令對手猝不及防的速度,實現(xiàn)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以官渡之戰(zhàn)為例。 戰(zhàn)前,曹操北臨袁紹,南有張繡、劉表,西有馬騰、韓遂,東有徐州復叛的劉備,當真是四面皆敵,顧此失彼。 可曹操呢? 先是親自入駐黎陽,又命臧霸進入青州,令于禁屯兵黃河上游,早早為與袁紹的決戰(zhàn),設下黃河、官渡這兩道防線。 隨后,曹操快速返回許都,先降張繡,后孤劉表,穩(wěn)住關中后,看準袁紹“性遲而多疑”的性格缺陷,揮師東進,戰(zhàn)敗劉備。 單從文字上來看,似乎有些稀松平常,甚至沒什么了不起的感覺,畢竟張繡早有降意,劉表卻無北上雄心,而劉備實力太弱,不值得一提。 可是...... 若從時間上來分析,這些事情始于建安五年正月,終于建安五年正月,前后不過一、二十天的功夫,足跡卻從黃河,殺到南陽,又從南陽殺到徐州。 從地圖上看,簡直像是畫了一個完美的三角形,不僅輕松避免了兩線作戰(zhàn)的風險,而且對于時間的把控,可謂相當精準。 然而! 素來喜歡閃電戰(zhàn)的曹操,在遇到鄴城時,卻不得不慢下來,不是他不愿意快,而是他壓根就快不起來。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夏四月,進軍鄴。五月還許,留賈信屯黎陽。” 這是曹操第一次進攻鄴城,本想著能以閃電戰(zhàn)的模式,干掉鄴城,但不曾想?yún)s以失敗而告終,不得不返回許都。 隨后,曹操又在建安九年二月,利用袁尚進攻袁譚,鄴城相對空虛的時機,再次發(fā)起了對鄴城的強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