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破天荒的,皇帝這幾日變得比較佛系。 每天處理朝政之余,他就練拳、下棋、看書。 這讓朝臣太監們,以及皇家上下,都難得體會到了一縷久違的輕松。 但他們時不時又擔心,這會不會是暴風雨到來前的寧靜? 這一日,皇帝批完奏折后,正要開始養生模式,太監突然來通傳,說十七皇子想進宮請安。 十七皇子是庶出,母妃珍妃是皇帝目前最寵愛的妃子,生了一兒一女,女兒便是紅鯉公主,兒子則是這位十七皇子。 可能是這位珍妃的基因太好了,給皇帝生的兒女顏值都很高,也很聰明伶俐。 皇帝不僅將紅鯉公主視作掌上明珠,對十七皇子亦是十分看重。 明明到了該去封地就藩的年紀,皇帝也默許他繼續留在圣京。 當下,皇帝不作多想就準了。 過了一會,一名氣宇軒昂、英氣逼人的華貴青年走了進來。 “中秋將至,兒臣特來給父皇請安,愿父皇喜笑常開、福壽安康。” 皇帝欣慰一笑,十分和藹的道:“平身吧。”又讓太監搬了一張凳子過來。 待十七皇子坐下,皇帝道:“聽國子監那邊說起,你已經修行至法家七品的聲辯境。” “回父皇,只是略有小成,難登大堂。”十七皇子謙遜道。 “不錯了,你既修行法家,又鉆研武道,兩者都煉至七品,在諸多皇子中已是佼佼者了。” “兒臣可不敢當父皇如此贊譽,就說大哥,儒道便已是五品知行境了,兒臣只能望其項背。” “他這性子,也只能修修儒道了,這還是靠著各種秘典和大儒教導,堆砌出來的成果。” 皇帝說到這茬的時候,臉上的笑容略微收斂。 朝廷大員們大多知道,皇帝不喜太子的原因,其中一點就是兩人崇尚的學派不一樣。 皇帝偏向法家。 太子偏向儒家。 當年皇帝萌生改立儲君的念頭時,遭到了群臣的極力反對。 勛貴們支持太子,是覺得太子仁厚,和他們關系比較好。 儒家人支持太子,主要是遵循立長不立幼、傳嫡不傳庶的禮法。 即便楊吉德高望重、道行高深,還在剿滅國師謀逆時立下大功,皇帝仍舊對儒家不太親近。 他覺得儒家的禮教,束縛住了他那放蕩不羈愛作妖的靈魂。 “不提他了,朕考校一下你近來的學業。” 可能是中秋了,又是如今最青睞的皇子,皇帝難得的心血來潮。 面對皇帝提出的一個個問題,十七皇子對答如流、有理有據。 這讓皇帝越發的龍顏大悅。 “說到貪墨案,兒臣忽然想起近段時間,傲梅公提出的變法方案,或許能有效根治如今刑罰不明、刑賞兩失的癥結。”十七皇子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