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邊看,一邊問,一邊識字,用了許久才把這幾本書大略看了一遍。 看完的時候,車架已經來到了咸陽。 蒙毅和趙泗一行人也即將分別。 “陛下很看重你們!好好干!”蒙毅拍了拍趙泗的肩膀。 在大概明白了鄒子的思想以及對世界的認知方式以后,趙泗大概有了一定的了解。 趙泗上輩子壓根沒聽說話什么鄒子,上一輩子作為一個現代人,誰會深究這種東西? 春秋戰國耳熟能詳的,無非也就是老子莊子墨子孔子等人,出身陰陽家的鄒子對于現代人來說就顯得有些默默無聞。 當真正讀了鄒子的巨作以后,趙泗才能夠大概理解為何蒙毅贈自己鄒子書。 因為始皇帝,很重視鄒子的學問。 首先,鄒子終始里提出的五德始終說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論基礎。 即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而秦人尚黑,黑屬水,恰好對應水德,代周而立合情合理。 而大九州說更不用提了,趙泗可以肯定的是,大一統以后,只要想要繼續對外擴張,就必須以大九州說作為理論依據。 生活在齊地,比鄰大海長大的鄒子,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浮現出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和猜測。 而這個猜測相比較于九州說,更加準確。也更加符合大秦的國情。 大秦如果想要擴張,就不能推崇九州說的理論。 否則質疑者必以九州說為論,言問天下一統,其余皆為不毛之地,會給擴張帶來很強的思想阻礙。 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打從一統天下以后,九州說就應該被掃進上個時代的塵埃。 一統以后,不管從任何方面來看,九州說都只剩下了考古價值,客觀來說,后世諸夏形成的天朝上國高傲自大的思想和九州說是有一定關系的。 “蒙毅!”趙泗握著手中蒙毅親手批注的經書看著蒙毅離開的背影露出幾分感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