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此時,這個會場的角落里。 一個中年男子向著旁邊的人問道:“鐘會長,你們事前做大會報告論文審核的時候,有看到他一場報告有兩個主題的內容嗎?應該不會出岔子吧?” 鐘康淡淡一笑:“馮院士,這么重要的場合,我們植物學會不會出現這么明顯的紕漏。“ “我們不能一直用老眼光來看待問題,用老方法來解決問題,要給現在的年輕人一點展示自我的機會嘛。 “小陸常年不在國內做研究,行事稍微開放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年男子正是華科院春城植物研究所的所長馮力章院士。 事已至此,他微微搖頭:“我知道,徐院士的高徒,確實很優秀。“ “只希望他不要把米國的自由主義帶回來了。” 鐘康也無奈地一笑,事情其實并沒有這么簡單。 作為圈內人,他很清楚之間地一些彎彎繞繞。 馮力章和徐志鴻早年間都在華科院任職,因為爭取代號863計劃的重點項目負責人,兩人產生了一些誤會,有過一段時間的嫌隙。 兩人都秉持著眼不見心不煩的心態。 于是徐志鴻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從華科院轉移到了燕大,而馮力章也申請從燕京調往了春城的植物研究所。 隨后,兩人才終于消停下來。 現在徐志鴻的學生出了名,有了出息。 他心里有所看法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馮力章好歹也是長輩,知道自恃身份。 沒有在昨天的晚宴對陸時羨擺臉色。 這件事情知道的并不多,他正是其中之一。 只是,兩人都是他的好友,也不好怎么說。 但他認為老一輩的恩怨不應該延續到年輕一輩頭上,且對陸時羨的印象極好,好感度也高。 于是用暗藏深意的語氣說道:“說不定這次他會給所有人一個驚喜呢,分子農業也已經很久沒有新的突破了。” 而此時臺上。 陸時羨已經再度開始了他的報告。 他將大屏幕再度翻轉了幾頁,所有人都不再竊竊私語,而是將注意力全部都轉移到這上面去。 只見到大屏幕上顯示著幾個大字:《分子農業的新展望,基于整株植物的生物藥物研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