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隨后的時間里,胡彪等人紛紛取下了身上外套之后,也沒有取身上的沉重的盔甲,一行31人順著唯一的土路向前走了起來。 主要是這一個月的時間下來之后,他們通過了艱苦的鍛煉。 體力和耐體對比上一次參與任務的時候,不知道強出了多少。 另一方面,其實別看一身鐵甲在身,動不動就是幾十斤的重量,可是對比起了同等重量的物品壓在肩頭,可是輕松了好些。 主要是老祖宗們在設計明光鎧這些的時候,雖然沒有什么人體工程學的概念。 但是其中的一些道理,他們在常年的工作中還是懂的。 因此像是胡彪身上,那一件六十來斤的明光鎧,多個部件分攤到身體各部位之后,并沒有想象的那么艱難。 所以,為了應對前往遂風墩的一路之上,可能遇到的危險情況,胡彪等幾個身上盔甲被保留下來的老鳥,干脆就將盔甲一直穿在了身上。 在這一個趕路的過程中,狼青開始清點著他們帶來的裝備和物資。 胡彪等幾人,則是探討著本次任務世界。 綜合了一番大家,對于相關歷史和知識了解的情況后,得出了幾點結論: 第一、崇禎七年韃子的這一次入侵,應該是他們歷史上的第二次入關掠劫;在黃臺極(諧音)的帶領之下,繞道漠南從獨石口入關。 期間除了殺到宣府之外,還波及了朔州、應州、陽和、大同等地區(qū)。 掠劫的人口和物資的數(shù)量,一時間沒人記得清楚,反正應該數(shù)量極多就對了;韃子也在這樣的掠劫中,越發(fā)強大了起來。 反之大明北地,在這樣的一次次失血中越發(fā)虛弱。 也不知道他們這些網(wǎng)友,需要應對的是韃子的主力大軍,還是一支偏師。 若是偏師的話,可能還有著一點活路,而若是遇上了韃子的大軍,那大家基本就是完犢子了。 第二、在明末九邊地區(qū),明軍設立可很多的火路蹲和火路臺,有著五里一墩、十里一臺的說法;甚至一些緊靠長城的位置, 設立他們的作用,就是在發(fā)現(xiàn)了韃子后,迅速的點燃烽火示警。 它們都是由大明衛(wèi)所的軍戶把守,不過一個火路蹲只有數(shù)個軍戶帶著家眷駐守;所以他們一行這么多人,那遂風墩明顯是一個火路臺的級別才對。 對比起火路蹲,火路臺的規(guī)模更大,防御力也是更強。 總的來說,這一點也多少算是一個好消息…… 而在胡彪等人小聲交換著自己了解到的歷史資料,打算整理出更多一些任務世界的背景時,資深業(yè)務員楊東籬也沒閑著了。 他一咬牙,掏出了自己攜帶過來的芙蓉王,除了那位白毛妹子之外,不管抽煙不抽煙的偶發(fā)了一根。 點燃了之后,與那些菜鳥們交談了起來,算是胡彪在唱了一次紅臉之后,他唱一下白臉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 畢竟這些老鳥都明白,在系統(tǒng)任務中光靠著自己的高壓,是沒有辦法熬到最后。 只有調動起每一個菜鳥的主觀能動性,為了這一個臨時團隊的命運,主動地去拼命死戰(zhàn),才會有著成功的可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