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任何人想要在北地謀生,在北地過日子,都要看邰家臉色。即便不能同邰家交好,起碼也不能得罪了邰家! 邰老爺子躲了一個多月,如今塵埃落定,族人和南北幾村的鄉親都高興,他倒是不好再繼續低調了。 于是,邰家村的流水席又擺了起來。 這一次,邰家甚至都不用采買,各鄉紳富戶就有各種物資源源不斷送來。 烈酒整車拉過來,豬羊都是成群,米面更是整個鋪子搬空…… 楊麗華把族里的嬸子大娘們分成幾組,帶著其余幾村來幫忙的婦人,操持流水席。 眾人雖然激動,但有了在山里聚居的經驗,倒也不至于手忙腳亂。 至于劉冬娘,則被楊麗華帶在身邊,手把手的教導如何記賬,如何分辨各家的賀禮輕重,以便日后還禮。 幸好,所有人都知道邰家的脾氣,沒有送金貴物品,不過是些吃食用物,以后還禮也容易,不至于讓家里為難。 以后楊麗華去了京都,作為皇上和家里的紐帶,她必然要常駐,泰安這邊就要全靠劉冬娘一個了。臨時抱佛腳,能教的東西不多,但總比不教要好得多。 當然,以后到了京都,還是要找皇上要幾個經驗豐富的老嬤嬤做幫手…… 不提楊麗華心里如何盤算,三日流水席過后,邰家村總算慢慢恢復了平靜。 這也是相對的,因為朝廷派來幫忙修建府邸和牌坊的隊伍到了。族人們和各村鄉親,還有伍家、閔家、宋家等都派人來幫忙,加一起總有三四百人,比之平日還是熱鬧很多。 楊麗華眼見越等越拔不出腿,就同老爺子商量盡早啟程。老爺子也有這個想法,凡事不放心,就當真沒有放手的一日了。 邰氏一族以后注定是北地望族,他不可能永遠把族人都捂在羽翼之下,總要所有族人自己去感受,完成從寒門到望族的轉變。 而且有邰三爺在照管,族人們也不至于犯什么大錯。 這般,拾掇了行禮,安排好一切事務,進京的車隊就出發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