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間大型會議室中,近20人正在進行技術研討。
“可回收火箭技術研討會”。
是這場會議的名稱。
這里坐的都是航天領域的專家大佬們,討論的東西也是最前沿的技術。
可回收火箭是大的趨勢,理論上最高可節省80%的發射成本,而且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進步,遠程控制不再那么困難,這個想法會冒出來是有必然性的。
只不過,航天是一場科技的豪賭,如果說航空領域最驚心動魄的時候,是新飛機的“試飛”。
那么航天領域里面,可以理解為每次火箭發射都在“試飛”,這也意味著每一次新技術的嘗試,都要格外的慎重。
要是放了個煙花,那就不光是損失多少錢的問題了,他們是國家隊不是私營企業,丟的是全中國人的面子。
會議室里,有人穿著工裝,有人穿著西裝,均是眉頭緊鎖,似乎遇到了什么難題。
“‘陸面著陸’難度太大,一點緩沖都沒有”
“可如果使用‘海面著陸’方案.回收可就很麻煩了,只有大型軍艦可以高效、高組織性的回收大型物件,而咱們的船,還做不到四處航行?!?br>
一人道:“專門為此,不遠萬里去撈火箭安全性先不說,成本不又上去了?”
中國不像美國,全球都有基地、可停泊軍艦的港口,在太平洋上也沒有支點。
萬一有偏差,被人截胡了,那就不是丟面子了,是丟里子了。
“第一島鏈不是碎了么?西太平洋還是可以航行的?!?br>
“還是太敏感了,我奉勸各位不要幻想,從實際情況出發?!?br>
這就是中國航天。
在被封鎖,被敵視,被孤立的狀態下,捆著手腳跳舞。
空間站不讓上,技術不得交流,合作不得展開
依然數十年如一日的在堅持。
“好吧.我們還是先聚焦‘陸面著陸’的方向,火箭回收,最主要考量的是姿態調節問題.”
怎么叫回收呢?
這么比喻吧,把一個幾百噸的鋼鐵“二踢腳”點燃,看著它加速到7.9km/s左右沖出大氣層。
然后這東西從幾百公里高的地方掉下來了,得筆直豎著落在地上,落地最終速度不能超過1m/s。
也不難對吧?
“邱主任,發動機姿態調整方面,您是專家,我們想聽聽您的意見?!?br>
航空工業集團,下屬發動機研究某所,研究部主任邱力勛,是幾位被邀請來的外部專家之一。
雖說航空和航天間的區別,就和“二樓技師”和“三樓技師”一樣大,但總歸需要博采眾長,觸類旁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