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食材采購完畢,劉墨便立馬帶著馨兒回到“靖水閣”。 有了食材,當即開門營業。 他采納了林詩琪的意見,低調行事。沒有新的菜品,沒有新的營銷策略,佛系營業。 半個時辰之后,才有稀稀拉拉的顧客進店。 這一日,總共才有四十余兩的收入,利潤也就二十兩不到。除去成本跟每日的開支,不虧就算不錯了。 看到這樣的業績,劉墨卻也不意外,畢竟現在的佛系生意,他還沒開始玩任何營銷手段。 忙完店里的生意,夜宵大排檔中最暢銷的“烤腸”研制便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烤腸以豬肉、雞肉、牛肉為主要原料,經絞切、腌制、添加輔料、灌制、熏烤熟制。 大夏朝耕地需要耕牛,也沒有肉牛養殖,想要吃牛肉可以說是極為奢侈。 因此,便只剩下豬肉跟雞肉。 根據馨兒回憶,她小時候在村里大戶人家當過童工。這戶人家平常也會做一些“灌腸”販賣,她依稀能記得制作的過程。 根據馨兒的記憶, 董旭升將買來的豬肉剁碎成泥,加入紅薯粉,醬油,食鹽,蔥姜水,攪拌。 完成之后,放置一邊備用。 這道工序跟劉墨在地球上看來的制作方法大差不差。 第二步則是最麻煩的步驟,腸衣。 地球上現代化設備制作腸衣很簡便,而如今是類似古代的大夏朝,所有工序都得手工。 新鮮豬小腸首先需要清洗,手工將豬油與小腸分離,要求不破不斷,全腸完整。 分離完成,又得很精巧地將小腸的內容物捋凈。 接著,已經灌洗干凈的小腸需要灌入清水,并將小腸一圈一圈地卷在一根細木棍上,然后將小腸垂直浸沒在水中一天。 最后則是需要腌制,曬干。 劉墨不是神仙,不可能單從百度看來的知識就能掌握訣竅。 無巧不成書,馨兒年幼時所做的工作,正是清洗,制作腸衣。 這可把劉墨高興壞了。 于是,在她的親自示范指導下,制作腸衣的工作很快完成。 不得不說,女孩子心靈手巧,做出來的腸衣真是沒的說。 由于大家伙都迫切地想知道結果,于是當天夜里董旭升便將肉泥灌入腸衣之中,第一根“烤腸”便制作成功。 找來鐵架,生上碳火,刷上佐料,涂抹蜂蜜。 一陣撲鼻的香味鉆入鼻腔,趙大迫不及待地便伸手拿了一根。 在劉墨期待的目光中,他一口咬下。 “如何?”董旭升率先問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