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也是羅一貫、黃得功和左良玉三人的心思。 這仗打輸了沒關系,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他們也不是沒打過敗仗,羅一貫在甘州和那邊蒙古人交鋒甚多,雖然只是小股纏斗,互有勝負,黃得功和左良玉在遼東也和蒙古人、女真人的小股偵騎交過手,一樣有勝有敗,打不贏就跑,下次再來,就這么簡單。 他們也是這樣希望馮紫英的,只要情形不對,保著馮紫英逃就行了,至于說免官之后再復起就行了,可若是馮紫英有個好歹,他們三個如何向總督大人交代? 不說人頭落地,但是一輩子都別想翻身是鐵定了。 馮紫英當然清楚幾人的想法,但他必須要打消對方這種心思,一旦存了想要脫身逃命的心思,到關鍵時候的決戰就會掉鏈子拖后腿,這很危險。 五千民壯是馮紫英苦心挖掘出來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打造出一支自己擁有足夠影響力的新軍來,而不能僅僅依靠老爹的薊遼總督職務。 這五千新軍的訓練他幾乎每隔兩天就要去檢查視察一番,而前期的馮安,后期的黃得功和左良玉實際上都是代表他在對他們進行訓練。 這支力量會慢慢壯大,成為自己在軍隊中的一塊基石。 文武分治,以文馭武,這是大周定下的規制,文主帥,武主將,文官負責戰略決策和指揮,而武將負責具體執行。 但一個無法掌握將士的文官,會在戰略決策和指揮上受到極大的掣肘,進而導致失敗。 這種情形屢見不鮮,但是很多時候無法破解。 文官們能有幾時真正接觸到下邊將士?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臨戰只是才匆忙將來自四面八方的將卒統合到一起,只能憑借著自己的了解和判斷來安排布置,而勝負更大程度取決于戰略指揮不出錯,武將個人素質能力的靠譜。 永平新軍其實更像是一個實驗,這種完全依靠火銃組建起來的新軍,在各方面訓練上相對簡便許多,而各層級的軍官使用提拔上,更多的也是看在訓練中的表現,當然在后期還要看在真正戰爭中的表現,沒有太多其他牽扯,都是為了活下來入棧,這樣相對公正許多。 至于說日后黃得功和左良玉的去處,就要看這一仗打下來之后的結果了,所以馮紫英必須打消他們的僥幸心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