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道義的戰(zhàn)爭。最多也就只是這一國或許比那一國要好一點...... 關(guān)于怎么理解孟子這段話,一直有各種注釋。 孫子在《孫子兵法》一開篇就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范寧卻想到了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對這段話的理解。 《春秋》每書諸侯戰(zhàn)伐之事,必加譏貶,以著其擅興之罪,無有以為合于義而許之者。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則有之,如召陵之師之類是也。 不過從范寧的個人態(tài)度,他并不是很贊成孟子這番話。 沒有春秋的混戰(zhàn),怎么會有戰(zhàn)國七雄?沒有戰(zhàn)國七雄,怎么會有秦朝的統(tǒng)一?沒有大一統(tǒng)的基礎(chǔ),怎么會有中國的再一次崛起? 歷史自有其規(guī)律,要是大家都遵從義而不戰(zhàn),諸侯國們和和氣氣保持兩千年,那后世的中國就是一盤散沙。 從歷史唯物論來說,春秋確實無義戰(zhàn),但這種戰(zhàn)爭卻是必須的。 不贊成歸不贊成,但范寧還是要遵從大義,寫一篇能讓他得高分的議論文。 這篇文章范寧已經(jīng)準備很久了,略一沉吟,范寧在稿紙上寫下了他的議論文。 雖然宋朝的議論文并不像明清八股文那樣拘泥于格式,但在科舉中,一般都會開宗明義,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也是沒有辦法,審卷官要面對成千上萬的卷子,一般不會有太多耐心仔細幫你推敲,一般看到一半,考生還在啰啰嗦嗦,不知所云,這種卷子就直接判死刑。 必須在開頭兩三句話就抓住審卷官的眼球。 范寧之前至少準備了三個方案,他一直拿不定主意,這一刻他最終決定,用朱熹的注解來作為自己的開頭。 《春秋無義戰(zhàn)》 《春秋》每書諸侯戰(zhàn)伐之事,必加譏貶,以著其擅興之罪,無有以為合于義而許之者。 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則有之,如召陵之師之類是也。 夫所謂義戰(zhàn)者,必其用天子之命者也,敵國相爭,則無王矣。 人稱之斯師也,何義哉? 此《春秋》尊王之意,而孟子述之以詔當世也。 蓋曰,夫《春秋》何為者也,夫《春秋》假魯史以寓王法,撥亂世而反之正,如斯而已。 ......... 范寧一氣呵成,洋洋灑灑寫了一千五百余字,停下筆,他估計一下耗費的時間,居然只用了大半個時辰,這讓范寧頗為得意。 但一氣呵成的只是創(chuàng)意,要寫成一篇好文章,必須不斷的修改,精煉,千錘百煉才能成功。 范寧又沉下心,一個字一個字地推敲起來。 ....... ‘當!當!當!’ 鐘聲響起,午休的時間到了,士兵開始給每個房間發(fā)放午飯。 午飯非常簡單,每人兩個蘿卜絲絞肉饅頭,一碗菜湯。 這也是考試院最讓人詬病之處,這頓午飯外面最多賣八文錢,就算三頓也才二十幾文錢,可考試院居然收每人百文錢的午餐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