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現在的人透過歷史視角看待這件事,即使是伊萬這樣有偏見的人,也明白霍華德是受到了當時的政治氣候的影響,有可能是為了規(guī)避風險,也有可能是迫于無奈才做出那樣的決定。 然而事實就是,安東·萬科被冠以不名譽的罪名潦倒一生,甚至連自己最重要的發(fā)明都沒有見到就死了,作為兒子的伊萬對斯塔克當然要復仇,他就是為了這個才來到北美鷹的。 而有了這個采用能流體技術的復合鏈式反應堆,他已經在和斯塔克家族的爭斗中獲得了勝利,因為這個反應堆比斯塔克的能量核心強大的太多,而巴菲門特也惡趣味的將這個新發(fā)明命名為“萬科能流體鏈式反應結構”。 這種反應結構摒棄了瑟爾機最大的缺點,那就是不能離開地球磁場,甚至高強度的磁場爆發(fā)都會讓鏈式瑟爾機停擺,畢竟瑟爾機的能量源泉就是磁場能。 這也是為什么有了足夠的能源之后,飛行裝置開發(fā)的如此之慢的原因——他們必須克服磁場迅速轉換時產生的能量波動對飛行器穩(wěn)定帶來的影響。 雖然現在微型化是個難題,但是伊萬做出的這種和汽車發(fā)動機大小的東西,已經能夠應用在那些四五米高的重型步進式裝甲上了——這可是伊萬制造的,而不是巴菲門特使用煉金術作弊出來的。 可惜的巴菲門特幾次試驗,人工太陽都不可能做的再小了,這導致這種能源核心即使用煉金術作弊,也不能用在“個人武裝”這種穿戴式的機甲上面,因為他能作弊出來的最小的版本,體積也和一個手提箱差不多——厚達十五厘米,長五十厘米,寬三十厘米,這是能做到的最小的了。 而現在奧拉尼德斯工業(yè)化生產的鏈式瑟爾機是九級鏈式,只有一本《時代》雜志那么大,用來驅動火力最強的雷霆咆哮都已經綽綽有余。 基地的通用能源則是三臺十七級鏈式并聯,每間能源室算上安防占地也只有二十幾平米罷了。 可以說,結構相對簡單的鏈式瑟爾機是最適合小型化微型化的一種高效能源,要不是只能在地磁場中使用,空間航天器的能源問題早就不是問題了,各國政府也不用辛辛苦苦的研究穩(wěn)定核聚變的小型化和標準化了。 伊萬也研究出了自己的裝甲,這次他放棄了招牌能量鞭,改用了十二個遙控的小型浮游激光發(fā)射器,每個發(fā)射器有成年人拳頭那么大,載有三種不同威力的發(fā)射裝置。 一種是奧拉尼德斯的招牌月牙型的脈沖激光,一種是能量更強威力更大的照射式激光發(fā)射裝置,而第三種則需要每三臺浮游球組合到一起,發(fā)射一道持續(xù)五秒左右直徑二十厘米的高能脈沖激光。 原本這種組合式的發(fā)射器巴菲門特也研制過,可惜只有單次的壽命,有了能流體技術的加成之后,這種發(fā)射可以作為常態(tài),可是這東西威力大得很,他們也想不出來什么東西需要用這玩應對付,就暫時列為備選項了。 巴菲門特就像一個安靜的科學家一樣不斷地鉆研,這段時間他得到的不少技術之間都有些共通性,加上煉金術的作弊手段,日子過得充實而忙碌。 銀色子彈這個身份他并沒有像之前和科爾森說的那樣用作經營,那只不過是因為當時是白天,牛頭人實在不方便在大眾面前出面,那身裝甲也不太適合隨身攜帶,他也沒有像托尼·斯塔克學習的打算。 時不時的到TPE打個招呼,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面前露上幾面,大部分休息時間,他都是不受監(jiān)控的——他總是在睡覺的時候就用一個專門制作的人偶來代替他躺在那,然后就離開做自己的事去了,從開始就一直如此,只不過最近他睡的多了一點而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