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一路上的戰(zhàn)斗不算多么激烈,中華大軍的大炮一輪轟炸,再堅固的城門也都轟然倒塌。西夏兵哪里見過如此陣仗,又見穿戴有輕質(zhì)合金盔甲、頭盔的中華步兵,奮勇向前,無懼弓箭的攻擊,其氣勢和犀利的武器讓守城西夏兵很快潰敗、并跪地投降。 每攻下一座城鎮(zhèn),便立刻交付給一隊輔軍駐守維持治安,正規(guī)軍則馬不停蹄往西繼續(xù)推進。 隨大軍前行有選派來的地方官吏候選團隊,大軍離去他們便按事先分配的城池,即刻接手管理。在這些地區(qū)暗中營運多年的情報機構(gòu),也配合這些地方官員們,對當?shù)孛癖娚矸蓁b別,并發(fā)放身份證。 普通百姓面對這樣的城市治理,自然無憂無慮,留在原地如常生活。而一些成分復雜,甚至可能是不安定因素,則全部集中押送回內(nèi)地,直接在建設工地、礦區(qū)進行勞動改造。 這是樞密院在面對極為遼闊的西部大地,制定的一種快刀斬亂麻策略,可有效防止大軍高速西征前行,已解放后的地區(qū),混入一些別有用心的分子死灰復燃、制造動亂。 與此同時,從原南宋地區(qū)招募來的移民,源源不斷通過運送至河西走廊安家落戶。 如此,打下一片地區(qū),就隨即安撫百姓、同時安置移民,啟動建設,西夏和內(nèi)地聯(lián)系緊密的東部地區(qū),很快安定下來。 中華軍如此穩(wěn)健的戰(zhàn)術和強悍的武力,讓李氏王朝十分惱火但卻無奈,每天朝會聽到的,都是一片片地區(qū)陷落的噩耗,關鍵是北側(cè)還駐扎著來自蒙古方向的鐵騎,好似懸著一把“鍘刀”隨時可能掉落。 此時,夏仁宗李仁孝已病入膏亡,自知將不久人世(前世歷史于1193年10月16日病逝),便吩咐年僅17歲的李純佑,遵循先輩200年來的“外交理念”,派使團與大華軍談判。 第(3/3)頁